本报讯 这几天,最高气温下降到30℃以下,凉爽了不少。不过,细心的市民也发现,蚊子悄悄多了起来,稍不注意就会被“送”上一个“小红包”。
市疾控中心疾控二科科长陆春烨告诉记者,蚊虫的繁殖与气温、湿度有关。“每年蚊虫的密度分布有两个高峰,一个是6月,一个是9月。6月梅雨季节蚊虫开始迅速繁殖,而七八月因为温度太高,雨水又少,蚊子不常出来活动。进入9月,气温下降,雨水增多,蚊子再次出现繁殖高峰。”陆春烨表示,20℃至30℃是蚊子最适宜生存的温度。因此,待到10月中旬以后气温显著降低,蚊虫才会减少。如今,网上有一种说法:9月的蚊子特别毒,称9月天气逐渐转凉,蚊子开始为过冬储存大量营养,因此逮着机会就“吸血”。同时,进入秋季后蚊子出于大量繁殖后代的需求,也需要拼命吸血以获得能量。在生存与繁殖的迫切需求下,蚊子冒着被拍死的“生命危险”也要“下口”。陆春烨认为,这个说法并无科学依据。监测显示,进入9月后蚊子会变多,但比之前的蚊子更毒没有道理。不过,陆春烨还是提醒广大市民,仍要注意防止蚊虫叮咬,以免疾病传播。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