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编织“贴心棉袄”
时间:2018-07-05 A+   A- 举报

用心编织“贴心棉袄”

——记汇龙镇永阳村三位好儿媳

本报记者 朱雨杭 通讯员 吴正辉 范本兴

“好媳妇赛金宝,好媳妇传家宝。”在汇龙镇永阳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同样流传在永阳人心间的,还有孝敬长辈的民风。

在永阳村二组,说起袁建如和陈菊这对孝顺的妯娌,无人不竖大拇指。

今年80岁的金维能和老伴张菊平一直以务农为生,如今年岁已高,身体都欠佳,每月的收入来源仅仅是失地补贴和不多的基础养老金。金维能夫妇俩一直住在两间小瓦房里,房子年久失修,夏日闷热,一到下雨天不仅屋顶漏雨,泥地面也高低不平。屋里家具简陋破烂,就连床都是用砖头叠起来的简易床铺。

去年年初,金维能的大儿媳袁建如和小儿媳陈菊决定将公婆住的两间老屋修缮改造一下。“公婆年纪大了,居住条件这么差,我们作为晚辈,看在眼里很心疼。”然而老两口却坚决不同意:“年纪大了,将就着过就行了。我俩年老体弱搬不动东西,况且还要花不少钱呢。”两个儿媳当即表示,材料费、人工费、伙食费等由她们全包,不要老两口出一分钱一分力。

经过十几天的修缮,两间小瓦房改造完成了。透亮的琉璃红瓦、洁白的内外墙面、崭新的铝合金门窗、光洁的水泥地面……老两口看着“新家”开心得合不拢嘴。为了让老两口住得宽敞些,二儿子让出了自己的一间小瓦屋,给父母作厨房用,还为父母装上了空调和吊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原本和谐美满的一家却遭遇了变故,二儿子今年1月因心脏病去世,公公金维能6月因脑梗塞住院。坚信“相互扶持就能渡过难关”的妯娌俩没有自暴自弃,她们商量着轮流去医院照顾公公。一个做饭,另一个就做家务,婆婆张菊平逢人便夸:“我家有2个好媳妇,我俩有福气。”

在距离金维能家不远的同村陈志兰家,也有一个人人夸赞的好儿媳。

陈志兰今年已经97岁高龄了,丈夫和儿子都早已去世,如今和她相依为命的是她的儿媳邱轶芳。今年80岁的邱轶芳自丈夫去世后,独自承担起替丈夫尽孝、照顾婆婆的担子,一晃已是第30个年头了。

婆婆年岁已高,腿脚不灵便,每月的收入来源仅仅是低保、尊老金、养老金,共800多元。邱轶芳精心照顾着婆婆,常常忘了自己也是个老人,为了维持生活,邱轶芳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照常下地干活。在邱轶芳的照料下,除了腿脚不便,婆婆身体还挺硬朗,连感冒这种小毛病也几乎没有。

清贫的生活从未让婆媳二人拌过嘴,据邻居说,从来没有听到过这对婆媳吵过架。当问及这么多年是怎么处理矛盾时,邱轶芳说:“婆婆年纪大了,喜欢唠叨,她吃了这么多年苦,偶尔发个脾气也是正常的。作为晚辈,顺着她,忍一忍矛盾就过去了。”

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无论是袁建如和陈菊这对孝顺妯娌,还是高龄儿媳邱轶芳,都把“家和”作为持家之道,面对镜头,她们说了一句共同的话:“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