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军人陈建飞与空巢老人孙汉兰,演绎了一段超越血缘的动人亲情故事——
串门串起“母子情”
本报记者 朱雨杭
在汇龙镇亚光村20组,转业军人陈建飞与83岁的空巢老人孙汉兰这对特殊的“母子”,在当地远近闻名。
串门串来的缘分
“小陈比亲儿子还亲。”稍微有些耳背的孙汉兰逢人便乐呵呵地夸。谈到孙汉兰老人的这个“儿子”,还得从17年前说起。
陈建飞是惠萍镇人。2000年,36岁的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启东老家,被安排在位于南阳镇的直升机场当炊事员。工作之余,陈建飞和同事们经常去附近的村民家中串门聊天。一天下午,陈建飞在串门时看到一位老人在田边大口喘气。见老人状态不太好,他赶紧上前帮忙。询问之下知道,老人名叫孙汉兰,患有心脏病,稍微干一点活就喘不上气,得坐在田埂上休息十几分钟。丈夫杨岐昌患病卧床不起,领养的女儿远嫁外地,不常回家,她只能一个人撑起这个家。
之后,陈建飞空闲时隔三差五地来看望两位老人,帮着干些农活和家务。老人平时舍不得吃荤菜,陈建飞经常自掏腰包给他们买些鱼肉送去,尽管陈建飞的工资也很微薄。
“比亲儿子还亲”
一来二去,陈建飞和两位老人越来越热络,感情也越来越好。一年以后,杨岐昌老人离开了人世。担心孙汉兰过分悲伤,陈建飞去老人家里更勤了,有时一天要去好几次。
自从老伴去世后,孙汉兰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平时稍微走上几步都会气喘吁吁。再加上老人年纪大了,时不时有些小毛小病,这让陈建飞更放心不下。从那时起,陈建飞每天一早起床就习惯性地来到孙汉兰家,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干农活……如今,陈建飞一日三餐都和老人在一起吃,照顾着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平日里,老人要外出,陈建飞会骑着电瓶车接送她;若是自己要出门办事,则提前把老人的饭菜准备好。
2016年春季,孙汉兰因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市区的一家医院。送饭、喂药……陈建飞无微不至地进行照顾,让躺在病床上10多天的孙汉兰感动不已。“多亏了这个儿子,不嫌弃我这个老太婆,否则我哪能活得这么舒适!”老人逢人便这样念叨。
把老人当母亲尽孝
陈建飞工作的直升机场关闭之后,他便留在废弃的机场看守,每个月的工资收入仅有1200余元。孙汉兰老人靠低保过日子,年迈体弱,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陈建飞想了各种办法挣钱贴补家用,他在老人屋后圈上栅栏,养起了鸡鸭。空闲时间,他拾起老本行,靠着多年炊事员的手艺,给村里人提供上门服务。但他的服务范围只限于附近,不敢走得太远,担心老人出现紧急情况来不及赶回来。怕老人发生突发事情联系不到自己,陈建飞在老人家的固定电话旁边贴上自己的手机号码,并时常叮嘱老人记得打电话。
2017年上半年,老人的眼睛出现了问题,陈建飞东奔西跑借来了轮椅,推着老人去医院做手术。办手续、看护、送饭……陈建飞细心地照顾老人,医药费都是他平时辛苦打工、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我的父母走的早,他们没有来得及等到我尽孝。”陈建飞打心底里把孙汉兰老人当成了自己的母亲,不计回报地照顾着老人的生活。
一晃,时间的车轮碾过了17载。在同村人眼中,小陈和孙汉兰俨然已是一对母子,而且这个“儿子”还是个模范孝子,让人羡慕不已。“小陈真是个好人,不仅对孙汉兰好,村里不管谁家有困难,只要吱一声,他都会去帮上一把。”
“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老人是最需要关爱的。”言谈间有些腼腆的陈建飞只想每天都把老人的一日三餐、生活起居照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