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行走40多条老街,留下近万幅珍贵影像——
他为一代启东人留住乡愁
苏楠,人称老苏,48岁,39度影像总监,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有着20年专业摄影经验。
“曾听人提及,启东有记载的老街共63.5条,我会一一走过,为每一个启东人留住这稍纵即逝的乡愁。”老苏告诉记者。
今年5月,老苏在个人微信公众号“老苏纪实影像”发布了一组圩角老街的照片,废弃的老屋、旧时的老物件、瓦楞间茂盛的野草……画面中,老街已然老了、败了,却依稀留着从前繁华的影子。一时间,老苏的朋友圈集体陷入了“回忆杀”,这条微信也获得了近万的阅读量,被数百次点赞、转发。
圩角老街是老苏拍的第一条老街,也是他成长的地方。“我10多岁离家,求学、工作,忙于生活。再回来,老街萧条了,人也少了。”老苏说,他是个摄影人,第一个念头就是趁老街还在,端起相机,记下它的模样。
正是这次看似不经意的拍摄,促成了“启东老街”系列影像的诞生。圩角老街刷爆朋友圈后,一些人在老苏的微信公号下留言,讲述共同的老街记忆;更多的人,则希望他能拍拍自己曾经所熟悉的老街。于是,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苏又陆续推出了久隆、海复、南阳、东清河等老集镇40多条老街的珍贵影像。
寻访、拍摄、后期、考证,每一组老街影像的完成,都花费了老苏大量的心力。“这几个月,我几乎每天都熬到半夜,P图、写文,电脑里储存的老街照片已经有近万张了吧。”老苏说。过程虽然辛苦,心里却是暖暖的——不少摄友主动询问他的拍摄安排,开车载他同行;东清河老街的影像发布后,一位从事仿古建筑修缮的老板,甚至表达了出资修缮老街的意愿……
“我想,人们之所以如此感动于这组照片,在于它为一代启东人留住了乡愁。”老苏说。在聚星镇老街,他拍下了启东历史上最小集镇“眼馋镇”最后的印记——眼馋桥,而就在推文发布的第三天,眼馋桥也被拆除了。老苏庆幸,手中的相机快了一步。
10月24日,老苏与两位摄影爱好者相约前往拍摄上和合镇老街,我们跟随采访。
刚抵达上和合镇,老苏便下了车,打听老街的具体方位。老街太老了,老到地图上没有标注,只能口口相问。“年轻人不一定知道,还得问上了年纪的人。”老苏有了经验。
远远瞧见一座砖红色的水塔,旁边就是上和合镇老街。“慢慢往前,边走边拍吧。”老苏提议。
生锈的铁门、路沿边的石块、老供销社的投递牌……老苏一步一缓,不愿错过老街每一处古老的印记。“看砖块,这屋子得有百年了。”在一座废弃的老屋旁,老苏远景、近处、特写,不同角度,拍摄了数十张照片。这条数百米长的老街,他来来回回走了3趟。此前,老苏就是这样走过了所拍摄的每一条老街。“一定要多留照片。”老苏不止一次地说。他唯恐,下一次,就是错过。
看老苏的老街系列影像,不只纪实,更讲究光与影的运用。在老苏心中,他镜头下的老街,除了衰败,还应有历经沧桑后的唯美。
老街不只有老街,还有老街里的人。当天的拍摄中,老苏俨然是一个记者,与遇见的每一个老街人攀谈,听他们讲述老街的过去,用镜头拍下他们现在的生活。
75岁的施振兴曾是聚南乡文教辅导员。“清末名将张成龙可是在这条老街长大的;街口的国本小学原来是国本中学,是启东第一个引进外资建造的学校……”在自家洒满阳光的老屋里,老人颇有兴致地向老苏回忆老街的历史。老苏蹲着身子,举着相机,录下视频。
来时,阳光正好;走时,夕阳西下。临别了,老苏特意给老街最年长的老人,93岁的朱宝珍照了相。“她可是这条老街近百年历史的见证人。”老苏说着,转身抓拍下老街上一对放学回家的祖孙俩。一旁,一辆二八寸自行车晃晃悠悠驶过……
本报记者 刘吟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