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军旅生活,三十三年踱步于三尺讲台,之后又活跃在王鲍烈士纪念馆、村关工委和退教协会之间,75岁的施朝相一直在忙碌着……
生命不息 工作不止
为了一天10元的工资醉心于管理烈士纪念馆。除草、整理、打扫卫生、做相关准备工作,王鲍镇洪桥村年逾七旬的施朝相干得一点都不马虎。当被问起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愿意做这些的时候,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解放战争,耳闻目睹日寇的卑劣行径,是中国共产党使启东人民翻身得解放。我父亲在抗战时为东南警卫团保护电台、军马;解放战争时省吃简用为前方提供军粮。他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了榜样。之后,自己又去参了军,更加明白了军人的崇高品质。”他接着说,“退休后,党组织要我管理王鲍烈士纪念馆,眼望着369名烈士的墓碑,我默默自问,他们为什么来启东献身,原来他们心中装的是人民,所以我要好好为他们看门。”
为了孩子们,他四处奔波。为组织一次演讲比赛,定主题,找材料,印稿子,指导训练甚至是陪同表演,施朝相从不疏忽任何一个环节。关工委的工作还包括登记台账、各种主题活动、表彰好人好事等等。施朝相自备了两台电脑、两台打印机,把这些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老伴回忆说:“有次,他拎着个空罐子说去充液化气,结果好几个小时候后才回来,带回来的是一大堆的衣服。唉,其实他是为村里的文艺晚会借衣服去了,怕我担心他的身体不同意去。”
电话响了,这头“你什么时候回来吃晚饭,我先吃了?”那头“快了,快了,你先吃,不用等我。”结果,老伴都要睡熟了,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每次都是这样!他说的‘快了,快了’就是起码一两个小时之后了。”老伴已经深知他的套路了,但也管不住他的腿和热心的劲头。这次不是哪个老干部要慰问,就是哪个退休教师要体检,不是退教协会有什么活动了,就是去收党费、收募捐款。有些事情是组织信任,更多的事情都是自己主动请缨。“上了年纪了,自己身体要紧!”每次身边儿女劝他的时候,他总是乐呵呵地说:“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看着这个七十多岁的倔强老人,亲人们都拿他没办法。
“虽然我也知道自己是夕阳西下,已到垂暮之年了。但只要还有光和热,我就会尽责任,工作到底!”
本报记者 黄柳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