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美”的种子
时间:2016-02-01 A+   A- 举报

1990年,顾春花从海门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便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一干就是26个年头。2001年,顾春花进入实验小学任教。

对于美术教学,顾春花有自己的体会,她的课堂永远诙谐幽默,充满趣味。“孩子是最纯真的,我乐于和他们打成一片,走进他们的内心,带着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顾春花潜心钻研创新教学方式,她执教的《吹塑纸版画》曾获全国优课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南通市优课评比一等奖。

将体验式教学融入课堂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有着非常宽广的视角,而这种视角需要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在学生的美术创作中,日常的观察积累尤为重要,体验式学习恰恰能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顾春花向记者介绍,在平时的教学中,她格外注重体验式教学。

顾春花举例,一年级的美术课程中,有一个课题是《下雨了》。教授这堂美术课的当天,正好下着小雨,顾春花打破了通常情况下让学生回忆、讨论生活中下雨情景的常规思路,带着孩子们拿起雨具,走向户外,置身其中,近距离观察雨中的树木、池水、路人……“实境在眼前,去感受、去观察、去体验,与在课堂上空洞地想象,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顾春花预想的一样,在雨中体验过后,在孩子们的《下雨了》作品中,充满了惊喜。

让每个孩子都爱上美术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他们的生活充满艺术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这是顾春花的美术教学理念。

顾春花说,每个孩子对于美的认识、美的见解、美的眼界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她会提出分层次的作业要求,即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按照“基础”、“发展”、“创新”三个层次布置作业。基础级学生的作业,以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训练为主;发展级学生的作业,以发展个性为主;创新级学生的作业,则可以自由发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绘画形式来完成。如此,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才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家,但我希望他们都能爱上美术。”

精心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顾春花每周的教学任务是16节课,平均每天的课程量在3~4节课,因此,除了每天上午的第一、二节课,其余时间,顾春花都在课堂上。

为了教授好每一堂课,每天一上班,顾春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天教学课题的备课中。除了准备教科书课题中要求的内容外,她还要在网络上查阅大量资料,搜索切合当天课题的作品,在自己充分领略作品意境的前提下,将这些作品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欣赏。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教学质量的保证。”顾春花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几乎每一堂课的多媒体课件,顾春花都精心设计,即使相同课题的课件,也会加入不同的元素,在自己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让孩子们感受接触到古往今来最经典、最前沿的美术作品和理念。

本报记者   朱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