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载以校为家
时间:2016-01-20 A+   A- 举报

虽已年近花甲,惠萍初中教师施晓伟仍坚持站在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他说,一定要在教育一线拼力而为——

三十六载以校为家


见到施晓伟时,他正在办公室内埋头整理教务方面的材料。36年在教育岗位上无私付出,58岁的施晓伟已生出丝丝灰白色的头发。对于这些年的工作,他记忆犹新。

1980年2月,施晓伟被安排至大同小学任教。当时,他还是个20岁出头的“愣头青”,却对校务特别上心,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一年多后,因为施晓伟表现突出,学校任命其为总务主任。

那年暑期,大同小学的一栋教学楼实施改造,施晓伟负责管理相关事宜。7月下旬到8月底,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施晓伟日夜守在学校,从材料采购到工程进度、质量,他事无巨细,紧紧盯住工程的每个环节,哪怕离家只有三里路也没抽出空回去看过一回。不仅如此,施晓伟不要一分钱补贴,甚至连伙食费都自掏腰包,他说:“所有的预算费用都该好好利用,让学生有个更好的学习场所。”

因工作需要,1982年,施晓伟被调至拥军小学工作。三年间,他一人挑起多个重担,兼任教导主任、会计、班主任3个岗位,每天忙得脚不踮地。对此,施晓伟却不觉得苦累,而是乐在其中。在他看来,担任什么职务,做多做少都无所谓,只要学校需要他、信任他,他就义不容辞。

采访中,施晓伟告诉记者,他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师范类院校,一路走来只为不忘初心。正是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执拗,施晓伟不仅拒绝了曾有的踏上仕途的机会,甚至疏忽了对家人的照顾。

1993年冬季,施晓伟的父亲患了重病,为了不耽误工作,施晓伟只在父亲手术当天请了一天假,其余的日子里,父亲白天由其他兄弟照料,到了晚上,施晓伟才匆匆从学校赶到医院,在父亲病床前尽孝。施晓伟记得,那时他已转至大同初中任总务主任,适逢年底,学校准备举办“庆元旦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活动,为了不耽误筹备,连续半个月的夜晚,他在病房里一边陪护父亲,一边撰写策划方案。

2004年,大同初中撤并,施晓伟成了惠萍初中教务处常务副主任,并一直到2013年9月,才因年龄关系退居二线。虽然不在其位了,但施晓伟像是上紧了的发条一样,工作动力丝毫不减。就在他退居二线后不久,惠萍初中接到了11月份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的相关通知,施晓伟主要负责各种资料的整理和汇总。为不耽误验收,国庆长假他都在加班加点。10月8日清晨六点半,屋外风雨大作,当天值班的施晓伟为了不迟到,穿上雨衣骑着电动车直奔学校,不想途中发生车祸。摔倒时,施晓伟的眼镜镜片被磕碎,玻璃扎破了眼周,险些伤及眼睛。前往医院缝了7针后,施晓伟还是没有请假,坚持到校整理材料、给学生上课。

在同事、学生、家长眼中,“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施晓伟的真实写照。他毫无怨言地付出,无愧于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个称号。但在施晓伟自己眼中,他所做的都是应该的,而令他最自豪的是从1990年至今一直任教政治学科,并连续16年站在讲台上为初三学生授课。“只要有需要,我就会继续努力,运用积累的教育经验,为学生解疑释惑。”施晓伟认真地说。

本报记者   张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