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病魔造福一方
时间:2015-09-16 A+   A- 举报

在吕四港镇巴掌村3400多名村民眼里,年仅48岁、体重不过55公斤的精瘦汉子万洪彬可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从年轻时的工厂技术人员一路踏实走来,用勤劳和智慧,凭着务实的作风与开拓创新的精神,不顾强直性脊柱炎带来的病痛,带领巴掌村的百姓抓稳定、促发展、勤致富,使原先经济薄弱的巴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管理和谐有序、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村风民风蒸蒸日上。

“钱多少是多?我就想为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办些事。”

“一个人多挣钱是本事,一个人挣了钱回报社会放大了财富作用,我想那是境界。”2006年春,身家不菲的启东市万通环保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万洪彬出任巴掌村党总支书记时,有人质疑他到底为了啥?“钱多少是多?我吃喝不愁,坐这个位置,不图别的,就是想帮村里办点实事,让乡亲们过上点好日子。”万洪彬说。

万洪彬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就是给村里修路。万洪彬第一个捐出14万元,并利用生意场上累积的诚信和威望,号召本村10多位成功人士捐款,最终为村里筹集了80多万元,修建了忠意路、振兴路、冠祥南路、冠祥北路、冠祥中心路等道路。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村公路15.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级埭路白色化;实现了乡亲“上镇进城、脚不沾泥”的梦想。路修好了,又开始给道路做起了“美容”:架路灯、修下水道,在全村重要路口安装摄像头等监控设施,“平坦的水泥路配上亮堂堂的灯光,晚上出门更安心。”2013年,村里安装了272盏路灯,实现农路亮化全覆盖。

现在的巴掌村由原来的平北、巴掌、巴南三个村合并而成,每个村合并前都建有公墓,不仅大量占地而且影响村容村貌,村民们都期盼着统一建一座公墓。了解村民的愿望后,万洪彬便着手去筹办。根据预算,建设资金需120万元,拮据的村财力根本无法承担。万洪彬决定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推进实施,先平整了4.7亩低洼地,后组织捐资,到2013年2月,捐资额达到110万元,保障了巴掌村公墓安乐苑顺利竣工。“公墓建设既完成了百姓的一大愿望,也改变了村容村貌,同时还节约了土地,可谓一举三得。”万洪彬说。

万书记出马,总会马到成功。在万洪彬亲力亲为的推动下,这几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改厕工程、农村河道疏浚工程等一项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都得到大力度推进。

“一个人富不算富,要让全村乡亲富起来才算本事!”

“一个人富不算富,要让全村爷们儿富起来才算本事!”凭着自己在商海闯荡几十年的经验,万洪彬深知,“输血”只救一时之急,“造血”才是致富之本。

随着崇启大桥开通带来的交通运输便利,特种水产在上海市场的需求更旺,万洪彬因势利导,决心做大做强这一产业。他多次联系本村的唐利冲等营销成功人士,与他们交流水产品市场开拓的意见看法,同时,他亲自去上海各地的农贸市场调研,形成了打造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平台的设想。此后,他又多次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谈,领取了“唐潮龙虾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注册资金15万元。又将村里504亩的水面全部发包给农户,落实承包责任制。让养殖户利用这个平台,养殖更多更好的水产品,从而增加农户的收入。

2013年,他听说南通双林公司种植的紫青玉米亩产高、效益好,立即与双林公司联系,希望可以引入本村种植。经协商,双林公司在该村先试种200亩,预计每亩可增收1200元,光这项就为农民增加收入24万元。2014年,得知市政府正在推广植树造林、提高绿化率的消息,敏感的万洪彬立即嗅出商机,千方百计地将聚星河东侧和王海公路北侧闲置的抛荒土地流转出来,租给政府种植绿化,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有乡亲们认可,就是莫大荣耀,从前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拆迁户老黄看着自己的新家在巴掌村集中安置区拔地而起时,忍不住地夸赞道:“这得感谢万书记的良苦用心呀。”

2014年,得知天江公路安置区建设初期规划暂时没有巴掌村时,万洪彬带着巴掌村拆迁户的期盼,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做了沟通工作,耐心地说明了巴掌村拆迁户希望在本村集中安置的愿望。最终,凝结着他对巴掌村未来安居环境定位的集中安置区在巴掌村土地上拔地而起。

“有乡亲们认可,就是莫大荣耀,而从前,从未有过这种感觉。”万洪彬说。在别人眼里,万洪彬是个光鲜亮丽、无所不能的大能人。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万洪彬是个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世界性难题。“工作着、运动着是我对付这一不死癌症的最好良药,我因此也就痛并快乐着。”

“老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乡亲即家人”、“为家人做事无怨无悔”、“把自己放低,才能和乡亲们在一起”,万洪彬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些话。是他,连续多年带头由能人出资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办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手续,近千群众因此老有所医;是他组织两委班子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迈开了老有所养第一步;是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对村内主要沟河疏浚后水清鱼跃,主要道路披绿后村庄变美,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后村民陋习渐改,村里成功申报“江苏省生态示范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新农保参投率、一事一议完成率在全镇乃至全市一路领先。村里还筹建了电子阅览室,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利用“正能量加油站”这一平台,举办了七彩夏日活动、纳凉晚会、广场舞等,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