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达:夜袭鬼子缴机枪
时间:2015-09-07 A+   A- 举报

老兵画像:陆文达,家住南阳镇南阳棉厂,1927年出生,1944年1月参加革命。


居住在一长排青砖砌成的平房里,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老翁陆文达,曾是新四军陶勇部队四中队敢死队的战士。抗日战争中,他多次和敌人肉搏,数次倒在血泊中,身上、腿上、头上都留下了伤疤。在日前的一次家庭聚会上,亲友们都想再次听听老人的经历。老人记忆的闸门就此打开。

1927年出生的陆文达,家中兄弟4个,他排行老二,小时候家里没有土地,从14岁开始,便被父母送到地主家打工。“在地主家打工是不给钱的,只给口饭吃。”陆文达说,为了尽快学上手艺,他偷偷拜了地主家的厨子为师,但师傅并没有真心对他。有一次,因为烧火时偷偷瞄了师傅煮鱼的过程,竟被当场揪耳朵,拿汤勺在脑袋上一阵猛打,不堪折磨的陆文达便逃了出来。

看到弟弟受到虐待,有着精忠报国思想的大哥便给陆文达做起了工作。“大哥其实也很想当兵,但是父母死活不同意。看到我有当兵的愿望后,多次和我谈理想抱负,勉励我要当就当好兵,当个对人民有利、群众拥护的好兵。” 老人回忆道,“在哥哥的大力支持下,父母最终同意我参军。”就这样,陆文达加入了抗日队伍,开始了革命历程。

1944年2月,安徽天柱山一带的日军气焰嚣张,趁着临近年关,时常溜到老百姓家抢吃的、用的东西。陆文达所在的新四军某部想找个机会教训一下这帮鬼子。

机会来了。一天深夜,国民党部队和日军打了一天一夜的仗,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最后以撤退结束。此时,部队传来消息:“敌人刚打完仗,还没缓过神来,准备来场突袭。”于是,陆文达所在的部队出动了一个连,趁着夜色悄悄地爬上山(敌人驻扎在山顶)。

“不许动,把手统统给我举起来!”十几个新四军战士从天而降,团团围住了5个日本兵。只见新四军战士有的端着枪,有的拿着刺刀,陆文达则把两枚手雷挂在脖子上。

陆文达踹翻一名日本兵,使劲把他的枪拽到自己手里,没想到,那个日本兵负隅顽抗,转眼把枪夺了过去,并用刺刀对着陆文达的肚子猛刺过去。来不及躲闪的陆文达顿时鲜血直流,但还是死死用手抓住了敌人的刺刀,使敌人没法动弹。旁边的战友见此情景,前后夹击对着日本兵一阵猛打,这个鬼子很快就倒下了。

身负重伤的陆文达不顾伤情爬到鬼子身上搜到了机枪。“有枪,又有子弹,下次就可以打日本鬼子了!”第一次缴到枪的陆文达乐得合不拢嘴,晚上睡觉都搂着枪。带着这支枪,陆文达在战争中不断成长。

在一次渡江战斗中,陆文达他们再次和日军在长江里交上了手。那时,新四军接到上级命令,要渡江建立根据地。不料情报被日军掌握,他们在江面上拦截新四军。“快到岸边的时候,突然发现日军的几只军舰直逼过来,不好,鬼子来了!”老人回忆说,当时我们急中生智,利用竹筏船的灵活性,很快把船靠到岸边隐蔽起来。日军的军舰比较笨重,又不能用炮火攻击,于是,日军调来冲锋船。陆文达所在连队集中火力攻击。

日军的进攻非常猛烈。陆文达回忆:“我们连的一个机枪手,被日军机枪击中,整个人都被打穿了,背后穿出碗口大一个洞,瞬间就倒地了。”作为敢死队,陆文达所在的部队每人一支手枪,三颗手榴弹。占据有利地形后,再掩护其他人撤退。在这次战斗中,一个连约有30人负伤。最终,在敢死队的掩护下,所有部队完成了转移。

多年来,陆文达一直与病魔抗争,坚强的毅力使他克服各种困难,顽强生活,“和以前的打仗比起来,现在的毛病不算什么,挺挺就过去了。”

本报记者  黄欣美   摄影   郁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