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康:16岁扛枪打鬼子
时间:2015-08-13 A+   A- 举报

老兵画像:吴锦康,1930年生,1945年1月参加新四军。  


这是吴锦康获得的军功章,阳光下,熠熠生辉。

手指划过军功章,老人把脸紧紧贴在上面。“来,多给我拍几张,我以后要常拿出来看看。”吴锦康声音洪亮。在老人心中,和军功章拍照,就仿佛是和昔日的战友合影。

采访中,86岁的吴锦康精神很好,讲起当年的烽火岁月中气十足。

“我老家在吕四,1945年前,家乡沦陷了。”吴锦康还记得,日本鬼子不时来到村里欺侮老百姓,他们穿着黄色的军装,老百姓看见就跑,伪保长点头哈腰地伺候着,供他们大吃大喝。“鬼子十分可恶,他们建炮楼都是抓当地老百姓干活,旁边有日本兵和伪军看着,端着枪拿着鞭子,动作慢了他们就抽。”老人边说边摇头,当年的场景难以忘怀。

那时候,吴锦康邻村有个哥哥当了新四军,有一回哥哥回家跟吴锦康讲消灭鬼子的战斗,他就着了迷。“日本鬼子对百姓烧杀抢夺,该杀!”想到这,吴锦康就跟母亲说,他也想去当兵,想上前线去打鬼子!

16岁那年,吴锦康和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有人提到,“听说新四军来了,咱也去当兵吧。”老人说他当时特别愿意去,“当兵去,我打小就没穿过鞋,什么生啊死啊根本没想过。”就这样,吴锦康跟几个小伙伴一拍即合,开始了当兵生涯。“家里不知道,偷着去的。”

吴锦康回忆说,当兵后,部队首长见他比较活络,便安排他当步兵。“步兵就是扛枪的,上前线打鬼子,步兵可少不了。”每每形容抗击日军时,总要用到“小米加步枪”这个词,老人说当时就是这样。“小米放在锅里蒸,蒸好了撒上盐,装在米袋子里,饿了就抓一把吃,在河边喝口水。”

1945年3月,吴锦康所在的连队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在第二天天亮之前一举拿下驻扎在南通市区的日军。“根据我军掌握的情报,敌人的兵力在500人左右,而且还配备了直升机、机枪、手榴弹,而我们拿的是步枪,装备和兵力都差了一大截。”吴锦康告诉记者,部队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攻城策略,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布置了兵力。“当时,敌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强行突围,密集的炮弹像冰雹似的迎面而来,一炸一大片,但我们不怕死,没有炮,不缺手榴弹和地雷,就摸上炮楼扔手榴弹。”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日军主力部队被全部歼灭。

1945年如东伏击战,打得日军光着屁股逃跑。当年7月,日军有一个营的兵力驻扎在掘港,每天有满载日军的汽车来往于如东各大据点之间。鉴于此,部队首长认为这是打击敌人的最好战机,决定打一场伏击战。

一天拂晓前,吴锦康所在部队进入伏击地区隐蔽。下午,开往掘港的100多名日军乘4辆汽车驶入伏击地段时,密集的机枪、步枪火力射向敌人,接着手榴弹也飞进日军车厢。日军死的死、伤的伤,还有残敌企图沿公路边的道沟逃命。由于刚下过大雨,道沟里全是淤泥,逃敌身上沾满了泥巴,有的干脆光着屁股赤着脚逃跑。

说到现在的生活,吴锦康称每天都会准点收看新闻,关心时事政治,“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段岁月,战争太残酷了,今天的人们更应该牢记历史,珍惜现在。”

本报记者   黄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