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生:一次炸掉敌人4只碉堡
时间:2015-08-10 A+   A- 举报

老兵画像:陈和生,惠萍镇海鸿村人,1928年生,1944年1月参加新四军。

7月30日下午2点,记者来到惠萍镇海鸿村陈和生家时,陈和生正坐在客厅里闭目养神。见有人来访,他利索地站了起来,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

虽然已是88岁高龄,但老人精神矍铄,面色红润。“今天上午村干部已经来过了,说有记者要采访我,叫我讲讲当年打日本鬼子的故事。”陈和生说,数十年过去了,还有这么多人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兵,心里特别激动。

老人的记忆力非常好,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连时间、地点和细节都说得十分清楚。

1928年,陈和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家中兄弟3个,他排行老大。“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父母靠讨饭过日子,我打小也跟着乞讨要饭,大一点就上地主家打工去。”陈和生说,东宅有个邻居是做地下工作的,看到我身板不错,就建议我参加新四军打鬼子去。“我一听打鬼子好啊,日本鬼子在我们这里无恶不作,早就看不惯他们了。”

1944年春,粟裕领导的新四军驻扎在启东。听说打鬼子的队伍来了,陈和生就瞒着家人找到部队,要求跟着部队一起打鬼子去。“那时我虽然才16岁,但身高已经超过1米7,看上去比较壮实。”为了能够当上兵,陈和生特意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年龄。

就这样,陈和生成了新四军的一名炮兵。“炮兵在战场上就是炮灰?”当记者就此话向陈和生求证时,老人取下老花镜,把脸埋进手掌中。过了好一会儿,老人才回过神来:“哎,这话其实也有三分道理。在战场上,炮兵是‘清道夫’,要把碉堡、炮楼等障碍物摧毁后,后面的大部队才能攻上来。打炮的时候,子弹都是从耳边呼呼飞过。”

还是“新兵蛋子”时,陈和生的敢打敢拼就已出了名。有一次,陈和生一行人来到盐城境内,遇到了日军重兵把守的一处封锁线。“封锁线上有4只碉堡,碉堡之间距离大约有100米。”陈和生回忆说,当时没有别的路,只有炸掉碉堡,才能不影响后方部队的行进。

当天夜里12点,为防止被敌人的探照灯发现,陈和生和其他5名队员将身体涂黑,匍匐着接近碉堡,然后悄悄地把炮弹、炮架运送到指定地点。深秋的夜晚已十分寒冷,陈和生他们赤条条地在地上爬了200多米,剪断铁丝网,纵身跃入3米深的壕沟,找到了最佳狙击点。随着指导员的一声令下,3门大炮齐刷刷地向敌方发起了猛攻,几声巨响后,4只碉堡同时倒塌。“虽然我们的装备比不上鬼子,但是我们不怕死啊。瞅准机会,就把他们一网打尽!”陈和生声如洪钟。

1943年下半年,日军已侵占了如皋大部分地方。我军虽多次攻打,但都未顺利夺回。1944年下半年,陈和生所在的炮兵部队接到上级指令,要为包抄如皋的步兵扫清障碍,在敌人安设的铁丝网上“撕开”一道口子。      

“正面战场大部队打得十分猛烈,吸引了主要火力。”陈和生回忆,“当时我们排有20多人,排长将队员分成几个小组。接到命令后,战友们扛着炮架炮弹上了前线。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成功撕开了敌人的铁丝网,为后续部队夺取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报记者   黄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