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同:探亲路上打过伏击战
时间:2015-07-30 A+   A- 举报

老兵简介:顾明同,启东人,出生于1928年5月,家住近海镇新阳村8组,1944年参加新四军。


7月23日,在近海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阳分院,记者见到了在此挂水的老兵顾明同。由于受过伤,加上年事已高,老人记忆力似乎有点衰退,但提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抗战经历,老人顿时激动起来,滔滔不绝地开始讲述。

当年,顾明同的父亲是个木匠,属于手艺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我家兄弟4个,自己是老幺,得到父母的爱也更多些。”老人告诉记者,“父亲是个比较开明的人,从小让我多读书,我也很努力,考上了当时的通州师范。”

日本鬼子的侵略打破了顾明同的求学梦。随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在江海大地设立据点、进行扫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日本侵略者太可恶啦,他们不仅侵占我们的国土,还残害我们的百姓,学校里经常秘密进行爱国抗战的宣传活动,赶走侵略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1944年,刚读了一年师范的顾明同,毅然辍学加入了新四军。

由于读过几年书,能识文断字,顾明同一开始就被部队分配到后方做文职工作,先后随部队辗转来到泰州靖江、东台弶港、连云港等地。“加入新四军就是为了上阵打鬼子,可现在待在后方工作,连鬼子影子都看不到。”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笑着说,“为了这事,我还与部队领导闹过不少情绪。记得一位首长专门找我谈话,说抗战不论前线后方都很重要,你会计算写字,更应该在适合的岗位上作贡献。”一席话,让顾明同的思想开朗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都要处理部队官兵的思想汇报,还要做好统计,部队人员的花名册也在我身上,责任重大。”顾明同说。

虽然身处后方,没有正面与日本鬼子交锋过,但是偶遇也是在所难免。老人告诉记者,部队给文职人员也配发了一把盒子枪。每天一有空,他就拿出来擦拭,晚上睡觉都会握在手中放在胸口。子弹上膛、打开保险、精确射击等动作,他都训练了上千次,关键时刻这把枪还救过他一命。提起枪的话题,老人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滔滔不绝地讲起他一次遭遇敌人伏击的战斗经历。

1944年底,老家传来一封家书,父亲病重。心急如焚的顾明同向首长请假回家探亲,部队专门给他配了一匹马方便赶路。谁知,顾明同回乡的消息被汉奸得知,敌人在路上对他进行伏击。“从沟对岸的洋扁豆棚里突然射来一阵冷枪,马被打死。”老人回忆说,他立即扭身转到树后,掏出盒子枪进行还击。经过几番对射,敌人丢下2具尸体逃走了。“当时估计有5个敌人,不过他们没想到我枪法这么准。”谈起那次死里逃生的战斗经历,老人显得特别自豪。

抗战胜利后,顾明同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在1948年的一次战斗中被炸弹炸伤,双目失明,左小臂截肢。1952年,顾明同光荣退伍。

本报记者  黄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