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相:不能忘怀牺牲的战友
时间:2015-07-29 A+   A- 举报

老兵画像:徐志相,出生于1929年,1941年加入由王澄带领的新四军一师三旅八团,先后在如东、海门等地对日作战20余次。

满头白发、长满皱纹,88岁的徐志相努力挺直佝偻的背,敬了一个军礼,标准、庄重……7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近海镇大圩村。这位耄耋老人正面带微笑、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拣青菜。当记者表明来意后,老人立马起身走进房间换了套干净的衣裳。“我能活着过上现在的日子,是那些牺牲的战友用命换来的,这是对他们的敬重。”
1941年初,时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第八团团长的王澄带领部队驻扎在今寅阳镇江夏村地段,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听说共产党的部队就在身边,当时年仅13岁的徐志相兴奋得不得了,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忙于生计,徐志相没来得及和家人道别,简单收拾行装后,便独自一人前往部队驻扎地,加入了抗战队伍。
日伪“扫荡”失败后,通过一系列阴谋策划,把矛头对准海启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县委根据苏中四地委的指示,层层组织发动开展了针锋相对的反“清剿”斗争。
“那时候天天打游击,敌人有大炮和机枪,我们5颗子弹就要行军,有10颗子弹就要打大战役了。为了节约子弹,我们就用洋油老棉絮塞在手榴弹里一起扔。”回忆往事,老人的双眼噙满了泪花。
1943年,日军的部队撤退后驻扎在如东县一厂河附近,与东南警卫团隔河对峙。为了防止共产党队伍互通情报,日军将运河全线封锁。“我们的情报送不出去,外面的情报进不来,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与敌人开火。”为了在气势上震慑敌人,徐志相和战友们找来高粱苗,将高粱苗剪成子弹大小,塞满了子弹带。“第一次作战,我们从晚上9点打到第二天早上7点,没有子弹我们就挺身而上拼刺刀,每分钟都有倒下的战友。”说到激动之处,老人站起身来,语速随着心情的起伏而变化。
徐志相跟随部队先后在如东、海门等地对日作战20余次。
采访结束时,老人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忘了日本侵略咱中国,不要忘了历史的教训。团结起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本报记者  黄晓燕  周诗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