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画像:张文俊,出生于1922年,1940年参加新四军茅珵部队,曾任启东和运乡民兵大队长、启东警卫团六连排长、上海警备区69团副参谋长、上海警备区68团(叶挺团)参谋长。参加过南通东社攻坚战、汇龙镇的“六·八战役”等大小战斗近百次。
7月3日上午,汇龙镇文秀新村一幢楼内,94岁的张文俊静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尽管行动不便,他却长时间保持着军人坐姿。由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已忘记了很多事,甚至连身边人都不认识,但口中仍时不时念叨着:新四军、东南警卫团……
在他身旁的书桌上,摆放着厚厚一摞证书和照片,透过一张张泛旧发黄的照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加入“锄奸”队
1940年新四军东进,遭受着日寇欺凌的启东人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队伍,启东儿女纷纷参军抗日。就在这一年,18岁的张文俊从老家和运乡(现新安镇)来到汇龙镇,成了新四军茅珵部队的一名“小鬼”,先后驻扎在久隆镇南边的祝家仓、海复、向阳一带。
在部队呆了一年多,1942年,为了发展地方武装,部队领导考虑到张文俊是本地人,就调他回到启东和运乡任民兵大队长,开展“锄奸”和筹集军粮工作。民兵大队还担负着配合“短枪队”的工作。
当时地方情况相当复杂,有投靠日本人的汉奸,有国民党特务,还有汪精卫的人,对于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张文俊等三四个人组成一个行动小组,随身都携带一把20厘米长的小刀,每天晚上都要换落脚的地方。
东安镇有日本鬼子和和平军的据点,据点里特务、汉奸、“透气鬼”常出来转悠。张文俊等人就在据点周围埋伏、侦察,一见到特务、汉奸出来,就把他们抓住。有时,他们还摸到敌人据点里去捉汉奸。把汉奸锄掉后,贴上纸条,告诉敌人,这是民兵大队干的。
杀敌舍小家
在敌人据点周围侦察时,张文俊发现,每天早上,都有一个日本鬼子出来买菜,后面有两个日本鬼子扛着枪护送。于是,他们决定配合“短枪队”,在日本鬼子走到东安镇西市梢离据点比较远的地方下手。
在随后的行动中,“短枪队”打死了两个扛枪的日本鬼子,缴到枪后朝东、南两个方向撤退,而张文俊和另外2个民兵则向相反的西北方向跑,并大声叫喊“新四军朝西跑了”。据点里出来的日本鬼子向西追了几里地,一无所获后悻悻而归。
民兵的频繁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特别是一些特务和汉奸对张文俊的情况比较熟悉,几次悄悄上门抓人。1943年6月的一天,东安镇据点里的日本鬼子向张文俊家扑来,住在据点附近的老百姓马上通风报信,张文俊的父亲闻讯后赶忙躲进了宅后的蚕豆田里,一动不动躺在地上。
日本鬼子见家中无人,就拆毁了张文俊家的两间房子。当时正是黄梅季节,地上潮湿,张文俊的父亲由于在地上躺的时间过长,后来皮肤开始溃烂,那时也没有什么药医治,第二年春天不治身亡。
全歼日伪军
身份暴露后,1943年底,上级重新把张文俊调回部队,到东南警卫团当副政委沈坚如的警卫员。1945年春天,部队开始攻打三和镇据点。该据点在三和镇偏北的一个独立宅院里,四面设有围墙,围墙上有枪眼,围墙外开壕沟,壕沟外还有竹篱笆。正门向南,筑有一个大碉堡,围墙四角有小碉堡,据点周围是开阔地,几道障碍物使大部队不容易接近据点。
担任这次战斗指挥的是副团长贾鸿钧,他决定采取先占领敌据点周围屋顶的战术。晚上,渡河小分队抢先进攻,但是敌人火力猛烈,几次渡河都没有成功。在稍作调整后,第二天晚上又发动攻击,部队从南面佯攻,敌人就加强了南面的火力,这时我军就从西侧、北侧两面向敌据点扑去,突击队员们迅速越过围墙,攻进据点。
张文俊和战友们冲锋上前,用打油榔头砸巷门,上前喊话瓦解敌人。据点内敌人负隅顽抗,张文俊和战友们就把被絮放在水里浸湿,再放到桌子上,当土坦克使。人钻在桌子底下,往前推进到敌人碉堡边上,用手榴弹向里打。经过一场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终于全歼日伪军。
本报记者 戴丽丽 摄影 姜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