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自己的执着、严谨、热情,一步步实现了儿时蕴藏在心中的“飞天梦”——
让梦想在蓝天“翱翔”
本报记者 王天威
■姓名:黄丹 ■技能:自制航拍飞行器
■感言:向往飞行时无拘无束的感觉,痴迷航拍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他叫黄丹,今年37岁,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人低调的黄丹鲜有人知道他身上的“光环”,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会员、中国滑翔伞运动A级飞行员,拥有中国无线电台执照,而就在上月,他还通过了中国民用无人机驾驶证考试。在国内,拥有民用无人机驾驶资质的不到百人,江苏省仅有3人,黄丹在这一领域实至名归成了启东第一人。
与许多男孩一样,黄丹从小有一个“飞天梦”。在多年的追梦中,他经正规培训学会了滑翔伞飞行,取得了中国滑翔伞运动A级飞行员证书。空闲时,他常常与三五个伞友一起登上山坡,一跃而下,感受飞行的乐趣。他也曾体验性地试驾了多款小型载人固定翼飞机,因资金和大环境等诸多限制,后来,黄丹把“飞天梦”寄托于制作无人飞行器。5年前,他通过网络第一次接触到了“多旋翼飞行器”。“区别于普通航模和风筝,无人机能够飞得更高更远,借助于目前现成的飞行控制系统,申请获得许可后,可编程飞行至几公里之外自主完成计划任务,自主返航降落。”黄丹被这一新兴的事物深深地迷住了。
在黄丹的“云翔工作室”内,摆放了多台成品、半成品的飞行器。“这是八旋翼无人机,能够挂载3公斤左右的摄录设备,续航时间10多分钟,可在120米高度,500米水平半径范围内目视飞行……”黄丹向记者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了自己的作品。
黄丹介绍,制造这样一架飞行器涉及电子、机械、空气动力学等多个学科。黄丹学的是机械专业,看得懂图纸,制作起来容易上手。但是在飞行器具体运作方面,他没有经验可循。为了恶补这方面的知识,他购买了很多相关书籍,自行研究飞行器重量与马达的转速、螺旋桨大小及螺距的配比关系,并四处寻找制作飞行器的材料和零件。
试飞,坠机,调试,试飞,再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调试,他的第一架多旋翼飞行器终于稳定地完成了既定任务。“虽然第一架飞行器看起来比较粗糙,可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看着自己的作品翱翔天空,就如同科幻片中的产物。”自此之后,黄丹一发不可收拾,索性借用了朋友的一间闲置小屋作为工作室,并命名为“云翔”,醉心于“造飞机”。
如今,每天下班吃过晚饭,黄丹就泡在工作室设计、制作、调试飞行器。5年的时间里,黄丹先后自制了30多台飞行器。而他在这一领域也开始小有名气。
飞行器制作成功后,黄丹又开始向航拍进军。前阵子,微信朋友圈中火爆的启东版《平凡之路》,就是黄丹用自制的飞行器装上摄像设备,照着原版电影《后会无期》的拍摄手法,航拍了启东的美景。
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的行业规范已经开始起步,而在上月黄丹已经赴北京经过航空法规、气象、无人机知识等科目培训,通过了严格的理论、实操、答辩考试,取得了民航局授权AOPA颁发的民用无人机驾驶执照。在黄丹看来,无人机作业有着很多应用领域,比如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检测、教育训练、高架线路巡查、喷洒农药等。他认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民用无人机,他的“飞天梦”将会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