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藏 创业富民
时间:2014-11-28 A+   A- 举报

——记西藏藏缘青稞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管新飞

人物简介

管新飞,1969年3月15日出生,启东汇龙镇人,大专学历,清华大学MBA企业管理国家化总裁(CEO)班进修。1993年7月任江苏亨达集团服装公司经营厂长;1997年7月到西藏创业,创办西藏金田经贸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4年1月,创办西藏臧缘青稞酒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8年8月,在江苏创办江苏藏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5年12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12月担任西藏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执委;2007年1月因在罐装青稞酒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被拉萨市人民政府授予三等功;2008年12月荣获第八届“西藏十大优秀青年”称号;2009年10月当选为西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常委;2010年5月入选中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人才专家库,具备专家资格;2011年9月获评西藏首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刚进入拉萨市达孜县城,一股青稞酒的香醇扑面而来,探询一位路过此处的农牧民朋友,他居然啧啧称赞起一个企业来——西藏藏缘青稞酒业有限公司。这位朋友说:正是这家企业让自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努力中探寻机遇,适应中完善自身,拼搏中实现价值”,雕刻在公司形象墙上苍劲有力的大字,正是董事长管新飞“实干兴藏创业富民”的真实写照。

本报通讯员   阳昌军

 

扑入商海   激情投身酒业

1997年,本就职于我市一大型企业拿着高薪的管新飞,并不满足现状,以他灵活的头脑、敏锐的目光,放弃内地舒适的生活,离开年迈的父母和年仅4岁的儿子,果断进藏创业。那时候,从没来过西藏的他,仅凭着一份年轻执着的创业之心踏入海拔3700米的雪域高原,无疑对他的身体条件、生活条件都是一种考验。刚来拉萨居无定所、食不择腹,持续的高原反应让他来不及顾及自己的身体,剩下不到5000元的他又如何憧憬自己的创业梦想?当时的拉萨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各种物资、信息都比较匮乏,由于不熟悉当地的商业行情,进藏一年时间里,他只能做些小买卖、开过洗衣店、服装店等等,一路摸索着生活,但这并不是他所要的。进藏一年来,他切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正当考虑是回家,还是继续留在拉萨做小生意时,一次不经意的发现,让他看到了创业的“生机”。1999年底到一位藏族朋友家里去做客,主人拿出仅在节日才有的自家酿造的“青稞酒”欢迎他,管新飞遵礼品尝之后,一股香甜酒味令他回味无穷,打听到这是一种自酿的“青稞酒”,在西藏青稞酒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保质期非常短,不适宜长期保存和运输,而在当地此酒的销量非常大。管新飞听后脑海里不断翻腾着:青稞酒的口感、制作工艺同我们江浙一带米酒的风格非常相似,工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想着……如果将这种酒的保质期延长、符合大众口味、方便运输的话,那么就能满足当地的日常供应,于是一个“造酒之梦”渐渐在他脑海里铺展开来……

对于毕业于“食品工程技术”专业的他来说,无意中找到了一条“对口”的创业之路。于是,他拿出做小生意赚来的几万元租下一间旧仓库,开始了自己对“青稞酒”的研究。然而,米酒和青稞酒完全不一样,青稞淀粉的结构是支链结构,大米的淀粉结构是垂直结构;米酒的工艺相对比较成形、简单,而青稞酒的酿制却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难以攻克。整整一年半,青稞酒的研发毫无进展。许多朋友劝他放弃。

业在人创,事在人为。管新飞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借助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地方政府的惠企支持,也许能彻底改变公司被动的局面。想到这里,他的心里充满了信心,不断地找科研单位、找政府。事实如他所愿。2003年,一个奇迹诞生了,管新飞将青稞酒的保质期由传统工艺的不足7天延长到13个月,奠定了藏民族千年青稞酒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基础,而且青稞酒口感更醇,更符合大众口味,更加有利于方便储存运输。当年,管新飞研制的青稞酒通过了西藏自治区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玉汝于成   铸就民族品牌

2004年1月,管新飞根据青稞酒市场需求判断,青稞酒市场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必须抓住机遇尽快扩大规模生产、销售。于是,他果断决定,筹资购置土地50亩,将公司迁入拉萨达孜工业区,进行大规模化生产,成为了达孜工业园区第一家入驻的企业。在建厂初期,工业园区不通电、不通水,通讯也不畅通,他就带领十余名员工挑水,自己购置发电机发电。苦干了半年,终于在河滩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标准厂房。

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得靠科技顺势而上,造就出一个民族品牌来,服务西藏“三农”发展。为了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创造企业品牌,挖掘企业生产装备的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研制开发新产品为目的,管新飞先后与中国药科大学、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南大学、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致力于西藏特色产业——青稞延伸产品系列的研究与开发,提升了青稞的附加值。目前,已经开发的产品有低度传统青稞酒、浓香型青稞白酒、酱香型青稞白酒、青稞精粮、青稞营养粥、青稞胚芽油、发芽青稞、青稞β葡聚糖、方便饲料等产品。企业形成规模后,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企业管理上,下气力进行企业内部各项制度改革,成立了党支部、工会、团委,实行现代企业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工作流程。2004年,公司取得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随着“藏缘”品牌的树立和消费者对“藏缘”系列产品的认可,公司年累计产销率达80%以上,整体效益是建厂初期的20倍。管新飞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在原来50亩土地的基础上,新购置土地50亩。2007年,又将“西藏金田青稞酒业有限公司”更名为“西藏藏缘青稞酒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由50万元增加到3845万元。2007年7月,西藏藏缘青稞酒业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了国有企业西藏山南雅龙饲料有限公司。至此,西藏藏缘集团已经成为西藏一家集青稞研究、开发、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但管新飞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积极研究市场,大胆进行投资,成功地引进了国内先进技术,建成了年深加工能力达8000吨青稞酒窖池流水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科研”的产业模式运营,使公司年转化青稞7000吨以上,在西藏建立起青稞原料基地2万亩,将农牧民中的青稞收购价格从2000年不足1元/kg提高到目前的4元/kg,累计支付农牧民款项5000多万元,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促进了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西藏特色产业的发展。公司完成了西藏青稞精粮产业化示范等国家级项目3项,西藏青稞酒关键性技术研究等省市级科研计划项目7项,获省级科技成果7项,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发明专利6项,绿色食品1个,申报西藏传统青稞酒、西藏青稞精粮及藏白酒原产地保护3项,使西藏千年的“青稞酒”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2010年4月,“藏缘”青稞酒荣获上海世博会首例特许产品,是西藏唯一的一家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20个工作日,为了将“藏缘”青稞酒产品顺利地送到世博会开幕式上,管新飞率领车间工作人员连续奋战15天,从产品的最初选料到生产、包装、装运等环节亲自督战,确保每一件产品都是合格中的精品。上海世博会会上,“藏缘”牌青稞酒以其独特的口味及产品包装风格得到了在场众多商家亲睐,短短几天时间,国内外超过50家的客商前来商谈总代理事宜。通过上海世博会让“藏缘”的产品销售进入了新的航程,通过上海世博会让“藏缘”产品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喝藏缘、结西藏之缘”的广告语在区内外耳熟能详,有口皆碑,“藏缘”造就的荣誉也纷至沓来:中国驰名商标、上海世博会首例特许产品、西藏名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百佳优秀乡镇(民营)企业等40多项荣誉。

 

做大产业   不忘回报社会

他常对员工说:“公司能有今天,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离不开全体的员工辛勤劳动,因此,公司发展了,员工的利益必须得到保障,社会的支持必须进行回报,要多解决当地农牧民的就业人数,要多增加农牧民的种粮收入,要多帮扶社会弱势群体,要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在他的亲自带领下,截至2010年上半年,公司解决当地农牧民就业260余人,员工平均年收入都在15000元以上,公司还免费解决他们的吃住,并积极响应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同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并缴纳了社会保险等。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相关运输、服务、包装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增收致富。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一遇到员工有困难,他都及时去帮助解决。员工家中有婚丧嫁娶等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必定到场。在工作中他理解员工的疾苦,待遇上向苦、脏、累岗位倾斜,尽最大可能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满足员工劳动保护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培养,他已和全体员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全体员工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管新飞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及公益事业,公司成立至今,已捐助办学、荒滩绿化、消防事业、资助敬老院、帮扶贫困学生及抗震救灾等累计款物金额300余万元。

他的努力和勤奋获得了政府及社会的认同。然而,管新飞的脚步并没停止,“西藏农业产业王国”之梦在他的心中编织着:通过“高原特色现代农产品基地”的建设,5年内建成10万吨/年传统青稞酒生产线;年销售额过8亿元,把现有青稞酒产能做到全国乃至世界最大,把“藏缘”建设成一个以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生物饲料、特色种植及养殖为一体的“西藏藏缘农牧综合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