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江浩斌
本报记者 陈丽娣
江浩斌(右一)向镇江市委书记朱晓明介绍实验室科研工作
2014年5月赴美国、加拿大参加交流会
“10月底的镇江,树木依然葱茏。烟雨蒙蒙的校园内一片安静,一辆银色轿车匆匆停在江苏大学图书馆的门口。黑色外套,白衬衫,鼻梁上架着银边眼镜,一副儒雅低调的学者打扮,车上下来的正是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江浩斌。
立志于学 结缘江大
江浩斌很忙,经过多次联系,终于在10月31日的下午,在他的办公室中实现了面对面的采访。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江浩斌若走在大街上,看上去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然而,当你走进了他的世界、认识他、了解他,就会为他的才华、能力,为他做出的众多贡献所钦佩、所折服。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他那时就是个学霸。从食堂到宿舍他都要捧着本书来看。”江浩斌的高中同学朱蓓毓是这样形容他的。
江浩斌是启东吕四港镇天汾镇村人,1987年从吕四中学考入南京农业大学的农机化专业。“当时选择这个专业想法很简单,就是因为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可以学以致用,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方式。”江浩斌说。
1991年,大学毕业的江浩斌选择考研。在江苏工学院,他接触到了值得他付出一生的车辆工程专业。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刚刚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时期。江浩斌在导师的带领下,对当时的先进技术进行了钻研。1994年,江苏工学院改名为江苏理工大学,就在那年,江浩斌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成为了江苏理工大学的一名老师。
“那时候对先进的技术完全可以用‘渴求’两个字形容,只要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一定不会放弃。”江浩斌告诉记者,研究生毕业那年,他获得了读博的机会。1995年10月,他还以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名义,被学校选派到日本国立三重大学交流学习一年,从事橡胶履带车辆的转向动力学研究,参加了日本农机学会关西支部1996年度学术年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
2000年,江浩斌博士毕业。2001年江苏理工大学更名为江苏大学,同年,江浩斌担任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2年,江浩斌被评为副教授。次年,年仅35周岁的江浩斌在学校中层干部调整中,凭借渊博的学识和科研能力当选为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2009年获评教授,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2014年6月,担任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
“从大学毕业后读研、读博,到参加工作后晋升副教授、教授,以及当选学院的副院长、院长,可以说,11年来,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和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今他所研究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从二级学科升级到一级学科。”江浩斌说,“虽然教学、科研、行政事情很忙很辛苦,但是我甘之如饴。”
潜心研究 硕果累累
作为学院院长,江浩斌事务繁杂,他不仅得考虑一个拥有2000多名本、硕、博学生的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而且得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各项教学任务的落实。多年来,江浩斌一直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讲了“汽车底盘构造与原理”、“车辆新技术”、“汽车工程概论”等课程,负责了“交通运输”新专业的建设和规划。
作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对象,江浩斌承担过多种车型的总体设计和零部件设计及试验研究,尤其在车辆悬架系统设计及研究领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开发了车用钢板弹簧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车用减振器设计软件、车辆平顺性分析软件。
近年来,江浩斌主要从事汽车半主动悬架及可调阻尼减振器设计及控制研究,研制了基于INSTRON8800数控电液伺服试验系统的四分之一车辆悬架全真试验台,可进行传统悬架、主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的动态性能试验研究;开发了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主持研制了新型平板式车辆制动力-侧滑-轴重-悬架效率“四合一”检测系统。已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3部。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江浩斌在科研上的态度。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时间多紧张,他都不放弃科研。2012年,江浩斌儿子冲刺高考,他经常接送儿子上辅导班。为了不浪费时间,江浩斌每次都会带着电脑,将儿子送到后,就坐在车上写他的科研项目申请书。有时晚上,他就把车停在路灯下,就着微弱的亮光,边写边等儿子,回家后继续挑灯夜战,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二点。“压力激发了潜能,那段时间申报的科研项目全都获批。”江浩斌回想那段时光,笑着说, “虽然辛苦,但是感觉很充实,最起码付出的时间能看到成效。”目前,江浩斌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负责交通运输部信息化技术研究项目的实施和推进;获批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江苏省发改委信息化技术研究项目1项等。
多年的努力,让江浩斌收获颇丰。近年来,江浩斌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技一等奖2次。
成果转化 回报社会
2014年6月25日,在由国家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办的“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研讨会(上海)”上,江浩斌作了题为“新能源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主题报告,吸引了来自国内整车企业、新能源关键部件公司、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有关负责人及工程技术人员热切关注。
“科研成果一定要与企业合作,光做研究,研究的东西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江浩斌说。
2014年11月3日刚刚成立的“新大洋-江苏大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也由江浩斌担任所长。近年来,江浩斌作为科研团队带头人,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与一汽集团、徐工集团、江苏罡阳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江苏超力电器有限公司、新大洋集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与奇瑞汽车合作过3个国家级项目。2011年江苏超力集团与江苏大学联合建设的“江苏省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厅批准。在江浩斌研发团队的带领下,各公司在电动助力转向(EPS)、整车性能测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得如此多的成果,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棒的科研团队,任何一项荣誉的获得,都是团队合力攻坚的结果,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说起带领的科研团队,江浩斌侃侃而谈起来。“我们的团队里有20多名老师,50多名研究生,前后承接了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项,形成了汽车动力学及控制的研究方向,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去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了混合动力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浩斌平时很忙,几乎很少有机会回启东老家,但是他心中仍然牵挂着这片生养他的热土。启东机械制造业、五金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这与他所研究的汽车工程技术领域有很大的交叉性,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多年前,他曾带领科研团队与吕四港镇如意村的永兴橡胶制品厂合作,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临近采访结束,江浩斌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心愿:“希望能有机会把好的科研成果带回启东,回报家乡。”
人物简介
江浩斌,男,1969年10月生,启东天汾人。1991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4月毕业于江苏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5年10月~1996年10月赴日本国立三重大学作友好交流学习,从事橡胶履带车辆的转向动力学研究,参加了日本农机学会关西支部1996年度学术年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2000年6月获江苏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7月起任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7月起任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2011年,担任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4年6月起任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同时,兼任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货运装备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机械工程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机械工程》、《振动与冲击》、《汽车技术》等期刊的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