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实干谱华章
时间:2014-10-10 A+   A- 举报

——记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炎

人物简介

李炎,男,1943年12月出生,汉族,启东大同人,中共党员。

1968年复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济南铁路分局泰安工务段当养路工,后又调任办事员,济铁六小初中班教师,济铁三中教导干事、副校长。1979年~1984年任启东县汇龙中学副校长、校长,启东县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1984年任启东县委常委后兼任宣传部部长。1984年9月下旬任南通市教育局局长(后为教委主任)、党组书记。1991年出任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7年任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通讯员   孙建国

本报记者   黄晓燕

少年壮志不言愁

 

1943年12月8日,李炎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身在抗日前线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父母,只好把他寄养在奶妈家里。直到1949年南通解放,他才与父母团聚。苦难的童年锻造了李炎刚强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即便在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全家下放到农场劳动时,他也没有因生活所迫而放弃自己的崇高理想。顶着一些人投来的鄙视目光,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书本中获取能量,寻找快乐。1963年,李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复旦大学,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

当李炎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升腾在自己心头的希望差点扑灭。作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他并没有期盼到合适的工作,而是被分配到山东济南铁路分局泰安工务段当了一名普通的养路工。他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久就被济南铁路分局评为学毛选积极分子,调到工务段领工区从事行政工作,后又参与筹建铁路三中。从此,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74年底担任学校副校长。

 

“李铁嘴”美名远扬

 

为了照顾多病的母亲,1979年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李炎被调回家乡启东,担任了汇龙中学副校长。为了感谢组织的关怀,他一门心思投身到教学管理中,并做出了优异成绩,得到广大教职员工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很快成为汇龙中学的校长。

李炎大刀阔斧,勇于开拓,把汇龙中学管理得井井有条,展示了一定的领导才能,被提拔为启东县教育局长。1984年初担任县委常委,后兼任县委宣传部长。

走上领导岗位后,李炎更加注重自身学习,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宣传部是党的喉舌,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把党的方针政策迅速准确地传递到群众之中,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解难释疑,是宣传部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人们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产生疑虑时,作为宣传部长的他,及时在全县组织了多场形势报告会,并亲自登台主讲。为了一堂形势报告会,他收集大量的资料,做深入的调查,从外到内、从古到今,旁征博引,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阐述改革开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使形势报告会场场爆满,好评如潮。从此,“李铁嘴”成为他的一个雅号。

1984年9月下旬,李炎又得到党组织的重用,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南通市教育局局长(后为教委主任)、党组书记。事隔一年,重返教育岗位,他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有思路才有出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使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李炎深知当时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盼往往寄托在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上。对广大家长来说,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升学率。而教育质量的高低最根本的是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否。而在那时,物欲横流和拜金主义的不正常现象正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师队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渐渐形成了一股全民经商、下海淘金的不良风气。“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成为当时对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最大嘲讽。而教师这个职业多年来一直属于工资偏低、待遇不高的行业,个别地方因财政困难常常影响教师工资的发放。面对这样一个形势,不少教师纷纷跳槽,有的换岗,有的下海,一时人心浮动。李炎敏锐地意识到,教育质量不高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要提高教育的地位,首先是要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校。因此,李炎从1985年教师节开始,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平台,在全市开展了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以此为抓手,在积极向上争取的同时,向全社会募集教育资金,用于解决教师的福利待遇。

他把解决教师住房困难作为稳定教师队伍的切入点。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先后盖起了近千套教职工宿舍,然后制订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分配方案,使一批批无房和困难教师分期分批地住上新房。

然而,无论是学校危旧房改造,还是教职工福利待遇的改善,都离不开一个字——钱。李炎深深感到,有实力才有活力。实力从哪里来?光靠伸手向上要,老着脸皮向下募迟早死路一条。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他通过和有关部门密切联系,竭力争取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校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在全市各个学校掀起了创办校办企业的热潮。

为了鼓励和提高校办企业负责人的创业积极性,李炎还和有关部门协商采取了一系列重奖措施,对年实现利润100万的校办厂负责人奖励1万元;对连续三年上缴利润超100万的中学校办企业负责人,以及超30万的小学校办企业负责人,不管原来是什么性质,只要其本人愿意一律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成为正式编制的教职员工。这一举措在当时“铁饭碗”一职难求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校办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大家你追我赶,掀起校办企业的发展热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对弥补财政对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提高了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为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举措的成功实施,再一次应证了他常说的一句话:有思路才有出路。

 

乘势而上抓管理

 

通过几年的努力,南通市各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从1987年开始,连续十多年高考升学率在全省名列第一或前茅,南通的高考状元层出不穷。因此,“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一时传为佳话。

面对一片赞扬之声,李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接着,他在全市中小学校中狠抓常规化管理,提出了“三图、四风、五化”的常规管理模式。所谓“三图”即每个学校要有历史沿革图、现状图和规划图,“四风”即党风、校风、教风、学风,“五化”即每个学校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知识化、科学化。同时要求各个学校要有一首歌——反映学校特色的校歌,更要建一个室——反映学校变迁的校史室。

为了确保学校常规化管理取得实效,他抓点带面,以启东和合中心小学为典型,在全市逐步推广。在“五化”中,净化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难做到的,在和合中心小学却得以实现。走进这个学校,地上找不到一个烟头,教室内看不到一块泥巴。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毕业,自备的小扫帚几乎完好如初,没怎么使用。因为无论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雨天进教室前都要统一换上干净的鞋子。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制的小纸盒专门用来放置小纸片、铅笔屑等垃圾,下课及时扔进垃圾箱。长年累月,天天如此。和合中心小学也由此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学校常规化管理的典型。

 

“经典之作”多异彩

 

李炎常说,“有创新才有特色”。什么才是特色呢?当人们走进南通一个个类似和合中心小学这样的美丽校园,答案自会一目了然。

1991年9月5日,李炎被任命为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主管科教文卫体。尽管职务变高了,工作的面更宽了,但他的“四有论”,依然是走到哪里用到哪里。不管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是部下,对他的“四有论”都烂熟于心。翻看他们的一本本笔记,记得最多的四句话离不开“四个有”。因为这“四个有”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不管干什么工作,没有作为哪有地位,没有实力哪有活力,没有思路哪有出路,没有创新哪有特色!

正因如此,他当副市长时,主管的工作样样开展得有声有色,其中不少跨入了全省前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炎在主管全市教育工作期间,在全市普遍推行“教体结合”的教育模式,被人们奉为“经典之作”。他把学校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各学校经常举办体育竞技比赛,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创办业余少年体校,培养和选拔体育苗子。同时,他还充分发挥市体育局的专业优势,实行教体结合,为各中小学校开展体育运动进行业务指导。全市以体育运动学校和各县(市)区少体校作为全市业余训练的龙头,各自开设了包括乒乓球、体操、游泳、羽毛球、跳水等17项业余训练项目的特色专业。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以全日制“三集中”的训练模式专门培养田径、排球、足球、篮球、击剑、网球、举重、射击、摔跤、柔道等10个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专门向省和国家输送优秀体育人才。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则以“走读”的训练模式,开设了游泳、体操、蹦技、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6个项目。

实践使李炎深深感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教练员是关键。20世纪80年代后,全市陆续从专业运动员和优秀大学毕业生中挑选了一批骨干,充实加强教练员队伍,并在政治学习、业务训练、生活上给予极大关心。一批有贡献的教练员出席了省党代会,参加了市政协工作,成为省市劳模、省市科技工程拔尖人才,让教练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极大地调动了教练员的积极性。在南通市当时条件下,教练员们尽管物质条件并不优厚,体育硬件设施也很一般,但他们始终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努力奉献。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南通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国家或上一级体育运动队输送了一批批高水平的优秀后备体育人才,先后涌现出林莉、葛菲、黄旭、陈玘、李菊、陈若琳、仲满等7位奥运冠军和赵剑华等10多位世界冠军。

1997年底李炎担任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主持日常工作,奋战在民主法制的第一线。他把“四有论”贯穿到人大工作的全过程,使全市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跃上了更高的台阶。

陪同吴阶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在南通博物苑听取苑史汇报。

陪同张怀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视察学校。

在雷洁琼(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家中汇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