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青岛市城乡规划协会理事长陶瑞平
本报记者 刘吟菊 摄影 姜新春
人物简介
陶瑞平,1949年出生,籍贯为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现定居青岛。
1970年12月,从启东市吕四中学应征入伍。1970年~1978年,在江苏省连云港某海军部队当战士,后任副指导员及政治教员。1978年底至2001年,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青岛基地干部处、威海水警区工作,担任过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务。2001年5月,转业至青岛市规划局任副局长,后升任局长,主持全面工作。2007年8月,正式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2008年退居二线后,担任青岛市城乡规划协会理事长至今。
在青岛这个东方大都会漫长的城市变迁史中,启东人陶瑞平担任规划局局长的任期不过短短数年,但他所提出的拥湾发展战略规划却足以影响青岛未来100年的发展,成为“未来青岛100年的发展寻找空间”的梦想起点。
近日,在吕四港镇念五总村,记者见到了回乡探亲的陶瑞平。此前,他刚刚远赴韩国,为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项目,洽谈引进韩国延世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相关事宜。一天后,陶瑞平又将赶往上海,招商引资。尽管已退居二线,但陶瑞平仍马不停蹄,继续着自己的“规划梦”。
军旅生涯三十载
1970年,陶瑞平高中毕业。20岁的他,一袭军装,背起沉甸甸的行囊,来到千里之外的连云港,成为了一名海军新兵。初到军营,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训练,这个淳朴的农家少年,内心满是忐忑。但很快,陶瑞平就完全融入了部队的生活。
训练新兵的地方是部队农场。最初,陶瑞平被分配至炊事班。“那几年,我做过饭、喂过猪,当过植保员、代理过会计。”陶瑞平回忆,入伍第一年,他就以在高中时学到的生物知识为基础,土法生产赤霉素和堆制有机肥料。当年,陶瑞平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
天资聪颖,加上吃苦耐劳的秉性,陶瑞平在部队一步步成长。1971年10月,陶瑞平正式入党。3年后,他又从3000多名同期士兵中脱颖而出,被提干任排长。此后,陶瑞平接连被提拔为连队副指导员、政治教员,负责战士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连云港整整待了9年,1978年底,陶瑞平被调往青岛北海舰队。自此,他开始与青岛这个东方大都市结下不解之缘。当时,北海舰队的办公区域在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青岛著名风景游览区八大关畔。八大关有众多别墅群,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希腊式、日本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环境清幽。但青岛给陶瑞平的第一印象并不完美,“市区狭长,新建筑不多,汽车也很少。”
在北海舰队期间,陶瑞平仍然主攻擅长的政治工作。他首创的“预防犯罪承包责任制”、“政治工作协作区”等工作制度曾被总政治部作为政治工作的先进经验转发。此外,陶瑞平很重视部队的文体活动,他组织过大型运动会,组建了全军第一支女子军乐队,并随海军编队远航新西兰、澳大利亚出访交流。
30年的从军经历在陶瑞平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身材魁梧,表情严肃,讲话不喜欢寒暄和华丽的辞令,语调缓慢而沉稳;他醉心于一项研究事业,有坚定的人生原则但又不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部队教会了我吃苦耐劳,更教会我做一名有担当的人。”回顾大半生军旅生涯,陶瑞平动情地说。
从军人到规划师
2001年,陶瑞平正式退伍。在转业意向书上,陶瑞平写下了6个字:服从组织安排。当年5月,陶瑞平被任命为青岛市规划局副局长。规划部门是个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单位,规划工作更是件技术活,既要熟悉规划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而陶瑞平对此一窍不通,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
上任仅仅半个多月,陶瑞平就遇到了一件棘手事——因不满村庄改造的利益分配,青岛市市南区浮山所村600多名拆迁户集体上访。作为分管副局长,陶瑞平负责组织调解工作。为更好地向拆迁户们进行解释,陶瑞平开始系统、认真地学习《城市规划法》、《行政许可法》、《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碰到困惑处,陶瑞平便用红笔划上记号,向同事请教。那段时间,陶瑞平不停地进出图书馆,逛书店,争分夺秒地学习。最终,面对上访户们提出的近20个尖锐问题,陶瑞平一一给予了完美的解答。这起群体上访事件得到缓解。
在陶瑞平的规划生涯里,浮山村村民上访事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促使陶瑞平清醒地认识到:在业务单位,不精通业务难以立足。在此后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陶瑞平看懂了建设单位上报的设计图纸全部内容。建设单位上报的所有项目都必须通过局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这成为陶瑞平学习的绝佳课堂。每次会议,陶瑞平总是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由于有着良好的数理化基础,又从事政治工作多年,具备较强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陶瑞平很快脱掉外行的帽子,成了青岛政界和业内公认的专家型领导。各政府部门和院校研究规划问题研究会上,总能见到陶瑞平的身影,甚至有公司愿意花百万年薪聘请他做规划顾问。在2008年9月举办的全国规划年会暨第44届国际规划师大会上,国内只有三个城市代表发言,其中就有陶瑞平。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角色转换,凝聚着陶瑞平太多汗水和努力。在陶瑞平的办公室里,书橱内、桌子上堆满了规划方面的业务书籍。经过多年的岁月留痕,陶瑞平仍然孜孜以求,翻阅报刊杂志,关注国内外规划动态。
拥湾发展百年梦
2008年9月2日,青岛市公布《“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白皮书。这一承载着800万青岛市民希望与梦想的规划蓝图,清晰地勾勒出环湾保护的宏大蓝图,描绘出拥湾发展的战略路径。整个城市以胶州湾为中心,以青岛、黄岛、红岛三点形成“品”字形构架,这个战略性抉择决定着青岛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城市发展走向的战略蓝图。
而陶瑞平就是这一概念规划的最早提出者。2007年8月,一次青岛市市委读书会上,陶瑞平作了一个发言,提出青岛拥湾发展的战略。对此,青岛市委领导非常认可,于是影响整个青岛发展走向的拥湾发展战略高调登场。
“这是一次百年规划。”陶瑞平告诉记者,1891年,青岛建置,这座城市在胶州湾东岸布局。先后经过德占期规划、日占期规划、国民政府时期规划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多轮规划,至20世纪80年代,青岛形成了沿胶州湾东岸集中发展,以自然河道划分为南、中、北组团的带状城市格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青岛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另一方面,原有的城区已经开始显得拥挤。为了寻找发展空间,青岛在历史上先后进行了东扩和西进。“现在,东西两方面都已经饱和,青岛需要向北,借助胶州湾,实现拥湾发展的大战略。”
拥湾发展规划中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近乎苛刻。“城市规划一招失算,后果不堪设想。”陶瑞平说,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为保护环湾资源,首先要保护好自然岸线,严禁违法填海,保护生态湿地,保护自然水系;其次,土地资源应节约集约利用、有序开发,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第三,要按照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落地,实行全流域排污监控,确保胶州湾生态安全。
同时,陶瑞平还很重视城市规划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陶瑞平看来,现在很多城市没有历史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相较而言,青岛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做得不错。中山路周边留下了很多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还有四方老工业基地、德国的酒厂、日本的纺织厂等。”陶瑞平说,规划必须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城市的发展看得更长远。
“青岛市政府93个部门中,没有一个部门能像规划局那样对这个城市影响力这么大,这是规划工作的魅力。比如盖一座楼,就是一段历史凝固在这里了。”拥湾发展战略规划,对陶瑞平来说是每天面对的繁忙工作,于青岛却承载着未来一百年的发展梦想。
采访结束时,陶瑞平特意向记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在陶瑞平看来,是这片土地教会了他坚持,他才能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在51岁时接触一个全新行业,并且做出一番成就。
为让青岛更合理、更美丽、更适合人类居住,陶瑞平担负起了数百万青岛市民的城市梦想。但他也从未停止过对家乡的思念,因为这里,有他的父母亲眷,有他熟悉的空气和水土。无论工作多忙、多累,只要有假期,他一定会回家。“今年,我老母亲已经89岁了,我很珍惜能陪伴在她身边的时间。”陶瑞平对记者说。
回启探亲,和家人在一起
工作中的陶瑞平
参加雷锋报告会
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