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他放弃上海三甲医院的优厚待遇回到老家;如今,他身患恶疾,却仍坚守岗位——
医者仁心报桑梓
本报记者 刘吟菊 通讯员 赵凯华 陆允香
9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市第七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黄锦未正带着几位年轻医生巡视病房。黄锦未今年40岁,2010年底,他毅然从全国“三甲”驻军医院——上海武警总队医院辞职,回到市第七人民医院担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我是北新镇人,第七人民医院是我工作的第一家医院。”黄锦未告诉记者,1997年,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至市第七人民医院外科。2002年,黄锦未前往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进修骨伤科。在同批进修的学员中,黄锦未是最勤恳好学的。白天,他跟随导师学习手术技巧;晚上,他在办公室研究病历。由于在进修期间表现突出,2003年8月,黄锦未被上海武警总队医院聘用。7年里,一台又一台手术均获得成功,黄锦未逐渐成长为医院骨伤科的中坚力量。
2010年10月,第七人民医院邀请黄锦未重回医院,担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当时,黄锦未在上海的事业如鱼得水,工资待遇也颇为丰厚,曾经的院长在电话里言辞恳切。思来想去,黄锦未还是决定返启。“上海不缺好医生,但乡镇医院不同。在这里,我更能体会到做医生的价值和被尊重。”采访中,黄锦未向记者说道。
一个多月后,黄锦未走进了第七人民医院骨伤科。面对科室简陋的设施和落后的技术,黄锦未觉得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一边忙着添置医疗设备,一边手把手地带教年轻医师,黄锦未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投入到了科室建设中。
2011年,黄锦未收治了一位特殊的病人。由于小腿骨折,这位病人曾在其他乡镇医院进行过两次手术,第一次术后引发了感染,第二次出现骨不连(骨折不愈合)的情况。考虑到病人已年过六旬,黄锦未建议以截骨术代替植骨术。“虽然术后病腿短了1公分,但恢复更容易。”黄锦未说。凭借着妙手回春的医术,黄锦未帮助一个个患者重新站立,重拾生活的信心。骨伤科也从原先的薄弱项成为第七人民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3年7月,在手术室成功抢救了一个车祸病人后,黄锦未感到异常疲惫,且腹部隐隐作痛。在进行了全面检查后,黄锦未得知,肝脏已出现严重不良病灶。在上海东方肝胆医院,黄锦未经历了痛苦的治疗期。然而,即便药物反应强烈,黄锦未仍然坚持电话询问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
3个月后,身体还未完全恢复,黄锦未就向第七人民医院提出了重回工作岗位的要求。尽管不能亲自主刀手术,但遇到重症病人,黄锦未一概二话不说,坚守第一线,一直等到病人情况基本稳定,才松一口气。回到科室,他与年轻医生认真讨论、分析病例,分享多年的工作经验。“生病后,才更了解病人的苦楚,更希望为他们做些事。”
一面面锦旗,一封封表扬信,见证了黄锦未的付出。现在,他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明显控制,他依然坚守在医疗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