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把青春献海防
时间:2014-09-12 A+   A- 举报

甘把青春献海防

——访海军上海基地原后勤部长卢国忠  

人物简介

卢国忠,1947年1月出生,籍贯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现住上海市。2002年退休后归属海军上海基地机关干休所。

1955年至1968年,先后在启东市念四总小学、天汾中学、吕四中学就读。1968年3月从启东市吕四中学应征入伍。1968年至1971年,在福建省三都岛海军高炮独立八营独立排当战士,后任排长。1971年至1975年,在高炮独立八营任参谋。1975年至2002年先后在东海舰队机关及福建、上海、舟山基地机关工作,曾任东海舰队司令部作战处参谋、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福建基地后勤部副部长,上海基地后勤部部长,舟山基地副参谋长。在部队工作期间,曾参加海军东海舰队舰船编队南沙巡逻,海军(舰队)、南京军区组织的“联合96”作战演习和我军“巨浪”一号潜射导弹试验末区舰船编队的组织协调工作。1983年至1985年在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学习合成指挥专业。1970、1976年两次在安徽海军巢湖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期间在淮南煤矿下井采煤,在巢湖农场劳动以及到地方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与人民的感情。

本报通讯员   朱凯

从入伍到退休的35年间,卢国忠没有离开过祖国的海防。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前线到南沙群岛,都留下他深深的足迹。海风吹过额头、海浪打上肩膀时曾经留下的印迹,都已融为他言谈举止中的那份稳重、那种坚毅。

坐在上海陆家嘴的高楼里,眺望着附近的黄浦江,卢国忠将他的军旅生涯和人生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

 

难忘的从军之路

卢国忠在少年时就爱慕军人。记得读小学二年级时,学校里组织了一次与当地驻军的联欢活动。为了表达对解放军的崇敬之情,他花五分钱向邻居买了两个鸡蛋,并小心翼翼地在蛋壳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当他把鸡蛋送到解放军战士手里时,解放军把他围了起来,这让卢国忠兴奋不已。后来又观摩了战士们的军体操和射击表演,在军营里度过了整整一天。军人们紧张而又活泼的生活深深地印记在他的脑海里。自此之后,卢国忠就与解放军也就结下了缘,梦想着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然而从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1964年卢国忠初中毕业之际,空军在南通地区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中招收飞行员,当时卢国忠就读的吕四中学则是第一次招收。这让他感到很兴奋,这不是可以圆自己的军人梦了吗?!经过两个月的初选,结果出来了,卢国忠的体检完全合格,政审中预审也通过,招飞办通知他做好入伍的准备。学校里、村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到他家来庆贺,似乎他真的成为一名空军战士了。可是不久,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说他的社会关系有点小问题,没查清,招飞办取消了卢国忠的入伍资格。真是晴天霹雳,这让卢国忠感到很沮丧,情绪跌落至低谷。但最终他还是面对现实,迎接中考。

时间不负有心人。1968年初,“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处在顶峰时期,海军在学校征兵。卢国忠这次应招的愿望比1964年招飞时更强烈。为了实现少年时的夙愿,为了平抑招飞时所受的心理挫折,为了摆脱“文革”造成的创伤,卢国忠找了学校老师、征兵办和体检办人员,诉说请求,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当体检时发现他的血压偏高,经过向医生解释,可能是此前做了一些剧烈运动所致。医生同意隔半小时后再测量一次。后一次测量果然符合标准,他很庆幸自己这一小小的解释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当年3月9日,卢国忠愉快地踏上了从军之路。

 

海岛是我的第二故乡

1968年,卢国忠离开了依恋的家乡,毅然选择了遥远而又艰苦的他乡——祖国东南沿海前线。

当时,卢国忠在某海军基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训练后,被分配到一个岛屿上。第一次踏上这个岛屿时,他不禁高呼:“从今天开始,自己就是这个岛的岛民了!”当时部队就驻守在这个岛屿的山顶上。这是一个炮兵独立排的建制,它刚从援越抗美战场上回国,在越南战场上与友军一起击落了多架敌机,战功显赫。回国后,它又担负起保卫基地、防止敌人空袭的重要任务。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海峡两岸军事上还处于严重对立状态。就在卢国忠入伍前两年,驻岛附近海域曾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如今,战火的硝烟仍未熄灭,敌机频繁飞临我沿海上空进行侦察破坏活动,部队长期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卢国忠清晰地记得在登岛的第一天,排长正向他们介绍周围海区敌情时,防空警报突然拉响,只看到战士们疾速奔向阵地。测距手报告,东南方向(敌机)F-104一架临空,紧接着是“嚓嚓”的装载炮弹和机械摩擦的响声。没想到敌机来得那么突然,卢国忠顿时紧张起来,心脏不由自主地剧烈跳动,好像敌机就是针对他们新兵而来的。大约十多分钟后警报解除,排长继续对新兵们说:“警报就是命令,就是战斗。”以后才知道,这样的警报几乎每天都有,有时一天几次,有时晚上也会拉响。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每天都有数十批(架)次敌机被我方侦察发现。因为不知道敌机具体的来袭时间,部队必须天天时时做好防空作战的准备。倘若有一次麻痹疏忽,被敌机侦察空袭得逞,其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他们不仅要防备敌人从空中来袭,还要防备敌人在沿海进行骚扰破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前线经常会有小股匪特来沿海窜犯。甚至就在卢国忠所在的营区附近,也经常发现敌特夜间潜入,把反动宣传品放在驻地的草丛、菜地上,进行心战策反活动。当遇到重要敌情通报时,他们晚上就和衣而睡,把轻武器如手枪、步枪、冲锋枪放在枕边睡觉,那是“枕戈待旦”的最好诠释。

海岛的战备如此紧张,生活也非常艰苦。由于卢国忠所在的部队刚从越南撤回国内,临时建设的设施极其简陋。他们一个排40多人,除了排长、军医、司务长单独一个约6平方米的小间外,一个班战士8个人住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床铺很窄,而且是高低铺,两人在房间内必须侧身才能走动。吃饭时没有饭堂和餐桌凳子,只能蹲在地上吃。遇到下雨天,就披着雨衣吃……在如此艰苦的情形下,卢国忠从没想到过退缩。他一直认为军人必须能吃苦,这是使命所决定的。

当兵两年后,卢国忠就被任命为独立排排长,成为基地新兵中第一批任命的干部。这既是组织上对他工作的肯定,也给卢国忠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当时的环境条件已经对战士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战士流露出不安心、不稳定的情绪。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是他必须要正视的现实问题。过去他可以只考虑一个人,今天他必须考虑全排的人。虽然当时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很少有人敢于提出改善生活的问题,但卢国忠经过深思熟虑,认识到如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必将影响战备,影响大局。于是他就大胆地向上级提出了所在排建设的意见,在保证完成战备任务的前提下,突出改善战士的生活设施,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项目。在得到上级党委原则同意后,卢国忠在全排提出“自己动手,改善生活”和“保生活,促战备”的口号,发动全排战士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当时上级只拨给全排3000元经费。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只请了一名工程师负责策划设计,木工、泥工、电工等技术人员全部由战士中的能工巧匠来承担。任务最繁重的是建筑材料的运输。如石料、黄沙等,材料商只把货运送到海岛山脚下的海边。从海边到阵地大约有五百多米的陡峭山路,不能通汽车,只能靠人工扛抬。白天空中敌情多,对战备有影响,他们就利用晚上时间进行。战士们一个个群情激奋,每天晚饭结束后,平均每人每天从山下到山上要扛七八趟,每趟一百多斤。前后经过长达一年的时间,他们新建了一座饭堂、一个俱乐部,开挖了一个球场,添置了桌椅板凳,还开垦了大量的山地用于种菜,整个营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部队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战士们从此都安心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任排长一年后,正当卢国忠的工作干得得心应手时,接到上级调令,让他去营部工作。离开独立排的那一天,他无限深情地对战友们说,这里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有朝一日一定还要回来看看。

2007年夏季的一天,也就是离开老部队36年后,卢国忠约了几位老战友重返故地,爬上了曾经守卫过的阵地。看着自己动手建设起来的营房,大家老泪横流。过去的设施现在看起来已经非常陈旧,有的已经消失,但它们的历史作用将永远铭记在他们的心中。

 

南沙巡逻是军旅生涯的重要一页

南沙群岛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国在汉朝时首先发现,宋朝时已对诸岛命名,因此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历来是没有争议的。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南沙群岛海底隐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引发周边国家非法占领并在那里开采石油,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冲突也时有发生。面对国家的主权利益,我国政府高度关注。1987年经中央军委同意,由海军东海舰队组织舰船编队赴南沙巡逻,以示我对该海域行使主权。

那年卢国忠担任东海舰队作战处科长。按工作分工,此项任务属于他的工作职责之一,他义不容辞地受领了任务,并深刻认识到它的深远意义: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军事巡逻,在我国我军当属首次,事关军威、国威。因此,在思想上、技术上、保障上必须做好打一仗的准备。就个人而言,卢国忠深感参加组织策划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责任重大,同时也认为这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为此,卢国忠组织了一个精干的班子,秘密作业,从拟制计划、图上推演,到组织实施,每个阶段都有若干方案。具体执行时,他们始终把国家利益、军队利益放在首位,以不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南沙巡逻计划报海军、总部批准后,编队于1987年10月初分批从舟山、上海隐蔽启航,经过几个昼夜的连续航行,顺利地进入了南沙海域。

南沙丰富的海底资源已是众所周知,南沙的岛屿星罗棋布,周边国家凭借离其近的优势,捷足先登,而且在部分岛礁上建筑了军事设施。为了查明情况,我舰勇敢地抵近敌占岛屿,与敌驻军对峙。尽管他们的大炮对准战士们,但也不敢轻举妄动。卢国忠和战士们已做好准备,只要敌方敢开第一炮(枪),他们将不惜一战,坚决还击。编队的火力完全可以把敌人连同设施彻底摧毁。巡逻期间,每天都有外国舰艇、飞机对编队跟踪、侦察,他们严格执行国际法和军事斗争的政策规定,与随编队出海的国家外交部官员协调一致,妥善处理了大量的海空状况。

1987年10月2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巡逻编队抵达了南沙群岛的最南端,也是我国疆土的最南端——曾母暗沙。编队官兵除执勤者外,全部站在甲板上,大家欣喜若狂地高呼:“曾母暗沙,曾母暗沙!”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在海图上标示的曾母暗沙的海区位置,可是看不到半点影子。过去在学校里,甚至教科书上都把曾母暗沙误解为一个岛或礁,但在面前的却是一个淹没在水下的一片珊瑚礁。当时,战士们用测探仪进行了实测,记录仪上显示为水下13米。在这个难忘的时刻,他们把从舟山带来的一包土,缓缓地洒在曾母暗沙的海面上。卢国忠还和战士们在那里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拍照记录、向祖国和人民宣誓等,最隆重的是编队组织了规模浩大的海上阅兵仪式,指挥员的问话和水兵们的回答响彻海空。期间外国的飞机、舰艇,不间断地在我编队周围侦察游弋,好像他们也来见证中国海军的惊人举动。卢国忠和战士们在向世界宣告,南沙群岛是我们的神圣领土,我们将以合法的行动行使我们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卢国忠和战士们圆满完成了南沙群岛巡逻任务,上报了大量的南沙海洋、水文、气象、岛礁、资源以及敌情资料,为我国、我军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为人处世要以德善为本

不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都把德善二字铭记在心。这可能与影响卢国忠家几代人的祖上遗训有关。卢国忠的曾祖父90岁高龄时,自书一副对联:大德为心必来五福,积善修身是有九如。对联高高悬挂在家里客厅,祖上告诫后代,为人处世要把道德和善良放在心里。这对卢国忠影响极深。自入伍后,卢国忠深深感受到战士的疾苦。当进入领导岗位后,特别是做后勤工作时,卢国忠跑遍了福建、上海基地辖区内所有驻守在高山、岛屿等艰苦地区的分散小单位,进行实地调研,解决基层部队的实际问题。发现战士的伙食差、饮食结构不合理,他就组织全基地部队分管后勤的领导和炊事人员进行集训,请地方厨师传授烹调技术,组织观摩交流,使部队伙食得到很大改善。他们的做法在《人民日报》上还作了专题报道。事实上,平凡而又细微之处,都能体现他的爱兵心境。有一次卢国忠去福建前沿的一个小岛检查工作,那里有一个信号台,上面有五六个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从海上乘快艇摆渡过去,恰遇一艘渔船在作业,卢国忠就买了一筐海鲜送给他们。岛上战士很受感动,他们要把唯一的一头猪宰了招待他,被卢国忠婉言制止。对处于艰苦地区部队驻地附近的群众生活,在部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应给予帮助。有一次下部队检查工作的时候,偶然发现驻地附近有所小学,设在一座破庙里,里面有三四个班,挤在一个大堂里上课。除了班级之间相互干扰外,大堂内一片阴暗,白天师生们点着蜡烛在上课,课桌没有一张好的,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看完后,卢国忠当即要求驻地部队做三件事:一是派部队的木工,把学校的课桌、凳子修好;二是部队放电影时,给师生和驻地群众加演一场;三是部队调整出一台电视机给学校老师,让老师能知道外面的信息,并改善文化生活。这件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很大,但卢国忠觉得这些事情很小,只要心里想到都能做到。 

在入伍时,卢国忠的母校吕四中学班主任老师送给他一个日记本,在扉页上书写了雷锋同志的日记摘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卢国忠也常常以此来鞭策自己,思考着怎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写好自己的历史,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这也成了他入伍三十多年来一直努力和追求的方向。

留影曾母暗沙

卢国忠(右一)检查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