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领军人、博士生导师蔡辉
人物简介
蔡辉,男,1959年4月出生,江苏启东人。1982年12月本科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1990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获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心血管)硕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学(心血管)博士学位;1999年9月进入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心血管)研究,2001年9月出站。200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晋升主任医师。2001年12月晋升教授。现任南京军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作为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带头人,蔡辉在漫漫中医学研究之路上上下求索。从医30余载,他把青春融入绿色的战斗方阵,用厚德精业承载患者生命之托,被誉为“军中名家 医林圣手”。
本报通讯员 高铭华 郭郡浩 本报记者 黄欣美
少年立志忠诚无悔
成为一名素质全面、德艺双馨的医学专家,是蔡辉教授执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自从踏入医学领域的那一刻起,他坚持全方面锻炼提高自己。他始终认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也正因为如此,他立志在祖国的中医药领域学有所成报效人民。
1982年大学毕业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向蔡辉伸出双手。怀着对军营的憧憬,蔡辉毫不犹豫地加入这方绿色天地。
这一年,23岁的蔡辉,成了南京总医院中医科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在这片科技沃野中,蔡辉不断汲取知识营养,逐步成长为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青年专家。
1999年7月,蔡辉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组织上送他继续攻读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朝着新的目标发起冲击。
2001年,蔡辉成为河北医科大学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后,也是河北省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后。校长、书记、导师多次与他谈心,希望他能留下来;广州某单位以“三个10万”(10万元年薪、10万元科研启动费、10万元安家费)的丰厚待遇,频频向他招手;他从医的妻子也于这一年飞赴德国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希望他出站后申请前往。
面对种种“诱惑”,蔡辉从没动摇过。他深知,当时,在南京总医院许多实力强大的科室中,中医科并不是一个引人注意的科室,甚至处于徘徊不前的低谷期,科技进步奖还是空白。但他同时又看到了亮点:中医科具备硕士、博士、博士后并驾齐驭的立体人才结构;中医尽管是门古老的学科,但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不断证明,中医药学确有其优势和特色,它的发展潜力将会不断提升。
然而真正让他考虑最多的还是“责任”二字。蔡辉攻读博士后期间,医院就将科室副主任的位置“预留”给了他。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党组织培养多年终有所成的青年医学专家,他必须“安党的翅膀为党飞”。他要和全科同志一起努力,让中医科走出低谷。他要创立自己的中医实验室,拥有自己的高精尖诊疗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他要打破人们一说起中医就只想到把脉扎针的传统思维模式;他要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手段,弘扬祖国医学,吸引中医药学子回国发展,让南京总医院中医科的名气与日俱增。
走马上任中医科主任、党支部书记的头一个月,蔡辉与同事们逐个谈心。他以“你认为当好党支部书记哪几条最重要”为题,请大家无记名赠言,大家送他三句话:“一要牢记责任,不要三心二意混日子;二要作风踏实,不能光说不练玩虚的;三要振兴科室,不要总是让我们看不到希望。”
蔡辉非常感谢同志们对他的信任和忠告。从此,他自觉按照大家的心愿和要求去做,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执着的爱党情怀、良好的模范作用,威望越来越高,各项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多次荣获“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从那以后,到中医科工作的每一名同志,都必须接受一次“责任意识”教育,明白一个理:责任第一、患者第一。
重任在肩振兴学科
学科领军人物这个称号,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走上这个岗位,蔡辉“想法”很多,恨不得一夜之间把学科建设搞上去。医院领导看到了他的决心,“话中有话”:“给你条件就怕你蔡辉没本事。”“干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红灯要拐一拐,但决不是让你不走路。”他明白,院领导是在用激将法鼓励自己。他坚信,既然医院给了自己舞台,就一定要唱好中医药这出戏,无愧于“军区181工程学科带头人”的称号。
这时的中医科,正如当年蔡辉察觉到的那样,6张床位,4名医生,年医疗毛收入仅72万元,全费毛收不足10万元。为打破困境、走出低谷,在医院党委的领导指导下,党支部确立了南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道路:“自信自强、力争支持、厚德精业、大浪搏击”基础上的注重“中西汇通、科学发展、弘扬特色、造福患者”,坚信中医中药有大作为、坚守中医特色、坚持中西结合,在创新中找准学科发展方向。风湿免疫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中医科的特色技术,着眼保持和扩大这一优势,蔡辉他们明确以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展开研究,有力带动了学科全面建设,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力。
学术地位不断提高,蔡辉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除了担任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以外,还担任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近年来,蔡辉带领全科人员奋力拼搏,科室建设亮点闪烁。医疗技术有创新:确立了常见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断治疗规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治疗与锻炼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方案;创新开展药物治疗的心理干预、专科疾病健康教育等。人才建设有成效: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自主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才结构,目前,科室在编医师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三分天下”的良好格局。近年来,全科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国家统计源期刊收录80余篇,被SCI收录2篇。主编并出版著作5部。参加国家级、国际级学术交流30余人次。研制开发纯中药院内制剂13项。中医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获军队医疗成果、军队科技进步三、四等奖多项。
如今,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几代“中医人”让祖国中医学焕发青春、展现活力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学有所成报效部队
“我成长的舞台是南京总医院,我的成功是党给的,是部队给的。”
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军队医院的医生,蔡辉始终牢记“保打赢、保健康”的神圣使命,带领全科人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中的优势,为广大官兵和离退休干部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中医治本,西医治标。“1+1”摆在数学家面前是个难题,而摆在蔡辉面前,那是可以解除病人痛苦、还病人一个满意微笑的良方。
在蔡辉的带领下,中西结合科坚持中医特色,走中西医发展的道路,突出专科专病发展方向,借助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为兵服务技能,规范服务措施,竭诚为部队官兵和老干部服务。
近5年来,病区收容量逐年增长,同比增长10%、25%、34%、10%、7.4%,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同比增长54%、212%、49%、26.3%、16.9%。在繁重的医疗任务下,他们时刻牢记为部队服务的宗旨。
在中西医结合科门诊,我们时刻感到“两个三”给部队官兵和老干部带来的方便快捷。门诊确保“三优先”,病区落实“三做到”,即送物到人、送饭到床、送水到房。切实把服务措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随着医院“军字1号”系统的应用,科室设立了医生工作站,安装了门诊、病房两套工作系统,实现了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与诊治,大大提高了诊治效率,缩短了军人候诊、候检、候治的时间。针对中医科就诊多为慢性病病员、诊疗时间相对较长特点,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制定长期可行的诊疗计划;部分老干部患有多种疾病,需要多科室诊治,时间仓促,科室安排专人提前上班,优先为老干部诊治,切实解决了老干部的实际困难,并坚持每周为全院住院老干部会诊这一举措受到了老干部的欢迎和赞扬。首长保健是中西医结合科重要医疗任务之一,准时派专家保质保量为首长服务,受到了上级领导好评,多次荣获“离退休干部工作”先进单位。
蔡辉情系基层官兵,对于紧急前来就诊的基层官兵,他反复叮嘱医生们选用针灸、推拿、拔罐、穴位注射等特色项目优先诊治;他定期选派高年资医生下基层部队,指导基层卫生人员使用中医药诊治疾病,利用空闲土地种植中草药,这些举措受到基层官兵的广泛赞誉。
在蔡辉的眼中,一名德艺双馨的医学大家,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执着的政治信仰。面对国内外多家知名医院、研究机构的高薪聘请,他多次婉言谢绝。
“没有部队,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用武之地在部队”。蔡辉始终以著名医学大家成长成才的经历告诫自己,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而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智慧中充实自己。他认为学习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时时学,处处学。即使现在,他仍然坚持学习不放松,节假日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病房和实验室,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虚心向临床专家学习。为此,他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带教老师”等荣誉称号。
学医为民行医利民
用蔡辉的话说,他生来就和中西医学科有缘。
那年,他母亲经历7天7夜的分娩之痛后生下他,而迎接他的却是窒息险境。接生的郎中束手无策,智慧的外婆找来西医,对他进行心肺复苏,随着一声啼哭,他终于吸到人间第一口气。回忆起这段陈年往事,蔡辉自称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或许从那一刻起,便注定他会成为一名中西医结合专业领域的专家。
这些年来,他精研本职业务,不仅在学术创新上颇有建树,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格,逐步确立了临床上以风湿免疫病、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病、中晚期肿瘤、疑难杂重症等为重点研究目标,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要的临床医学思路,在实践中弘扬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
他率领的团队,为广大患者谋福利,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他带领的科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病等方面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科室率先运用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丸治疗风湿寒痛症、补肾抗松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穴位注射治疗痹证、通脉活络散治疗糖尿病足等,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内治与外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结合、治疗与锻炼结合等的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方案。
带领同事们在追逐先进的同时,蔡辉不忘挖掘祖国医学的特色。相继制定了20多种疾病诊疗规范,在现代化的医疗办公系统——“军字1号”上建立医疗模板、医嘱套餐,形成了规范的诊治流程,提高了诊疗质量和效率。
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成功救治许多危急重症;近年来成功抢救危重病症达10余种,其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骨髓抑制、神经精神狼疮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多位风湿病合并重症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疑难危重病人救治能力大大增强,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医疗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外地患者慕名来就诊,门诊量、收容量逐渐增加,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医疗毛收入也从刚上任时的不足百万跃升至目前的近三千万。
事业上风光无限,但蔡辉一颗为民之心矢志不渝。
在南京总医院,流传着一个26年薪火不息,为驻地社区老人提供义务医疗服务的动人故事。1982年,蔡辉和战友们在梅园街道社区开办了全国第一批“家庭病床”,坚持每周巡诊,为群众送医送药。“家庭病床”已由最初的53张扩充到210余张,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保健诊治。为此,科室受到南京市政府和南京军分区联合表彰,荣获“双拥共建先进集体”称号。
90多岁的王老汉是孤寡老人,儿子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每当蔡辉和战友们上门为他看病,并免费把药送到他手上时,他总是激动地说:“我的儿子没有白牺牲,共产党好,解放军好!”王老汉的家旁边有一座寺庙,一年到头香火很旺,但他从来不信烧香拜佛那一套,他最常说的话是“解放军是我的保护神,我心里天天供着解放军!”
蔡辉作为这支医疗队的“主力队员”,从一个青春小伙子起,就坚持和战友们一起到梅园巡诊。后来他外出读硕士、博士、博士后,期间仍断断续续坚持到社区服务。如今的蔡辉已经两鬓泛白,他的接力棒传遍了整个科室。26年来,轮流参加梅园社区巡诊的医生多达20余人,中西医结合科坚持“换人不换岗”,将爱心火炬一代代接力下去。
一路奋斗,一路辉煌;一路奉献,一路收获。年过半百的蔡辉壮心不已。
如今,蔡辉带领的中西医结合科,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重点专病建设项目,这标志着学科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专科化发展时代。
站在新起点上的蔡辉,矢志带领他的团队迎难而上,科学发展,把学科建设成为临床研究和医疗前沿领域创新的一流平台,建设成为汇聚、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高尚医德和严谨医风传承不息的精神家园。
蔡辉在义诊中
蔡辉在给士兵检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