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前哨“老兵”颂
时间:2014-07-25 A+   A- 举报

——记宁波军分区原政委沈颂贤

人物简介

沈颂贤,男,1951年3月出生,启东市志良二镇村人。1964年9月至1970年7月就读启东大江中学。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嵊要塞区普陀守备区桃花直属一营任战士、班长。1974年8月任营部书记。1978年3月任连副指导员,1978年9月任普陀守备区(于80年12月改称南京军区守备第六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1981年8月任副营干事,1981年10月任组织科副科长,1984年3月任守备20团政治处主任,1984年11月任六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85年10月任舟嵊守备区(正军级)政治部组织处长。1988年授中校军衔。1990年3月晋升上校,1994年3月晋升大校。1992年9月任南京军区舟嵊要塞区(正师级单位)政治部主任,1997年4月任舟山警备区政治部主任,1998年7月任浙江台州军分区政治委员,2000年1月任中共台州市委常委。2003年1月任中共金华市委常委、金华军分区政治委员,2004年4月任中共宁波市委常委、宁波军分区政治委员。

入伍后,分别于1977年、1983年、1990年、1991年四次荣立三等功,评为军、师优秀党员各一次。

本报记者   姜斌

44年悠悠岁月,可沈颂贤依然清晰地记得1970年12月19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那一天,一张大红入伍通知书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他便与海岛、军营和军事政治结下了终身之缘。回忆起从军的那一幕幕,他心满意足地说:“一个农村娃,能在军营干一辈子,实乃组织关爱。”

走进浙江省宁波军分区招待所的一间普通会客室,与61岁的沈颂贤面对面。沈颂贤的深情回忆,将我们带入了他那以舟山群岛为主阵地的军旅生涯。

资料图片

 

桃花岛上青春之歌

1970年的夏天,高中毕业的沈颂贤,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回乡务农。但仅过几个月,一年一度的冬季征兵就全面展开。受珍宝岛事件影响,当年征兵人数激增,仅志良乡,就需要征集71个新兵。沈颂贤的心里“热吞吞”的,也想去当兵,但父母和姐妹们却不“松口”。原来,沈家虽有六个子女,但只有他一个儿子,哪能舍得?

恰在此时,乡里按1︰3预征的213人中有3人政审不合格,急需补上缺口。这时,有人“将”了沈父一军:谁都期望自己的儿子有奔头,你为什么要把他留在家里?谁知,这一“将”,把沈父的心激起来了,他立马让儿子去搭体检末班车。接兵干部看好了沈颂贤。前脚体检,后脚即到,当即拍板,征兵入伍。就这样,这年底,沈颂贤与启海两地的1000名热血青年一道,成了一名光荣的新兵。

很快地,沈颂贤被分到了浙江舟山某部通信排,当了一名架线兵。“当架线兵那才叫苦哩。”时隔40年,沈颂贤还对那段时光刻骨铭心,“平原兵在山上搞收、放、架线,几乎天天累散了身架骨,好在我体质好,不但挺了下来,训练成绩还屡屡在全营名列前茅。”正是他的勤奋刻苦,高中文化又多才多艺的沈颂贤便在200多个新兵中开始“显山露水”。刚过半年,就被营里推荐到教导队集训。1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就担任代理营部书记员。此后,又提为正排级营部书记。

在营部当书记的那阵子,沈颂贤可算得上是个大忙人,不仅包揽了营部的各类文字材料、统计报表,还要抽出大量时间辅导官兵学文化、出黑板报,常常没日没夜地干。营部战士较少,他还顶班站岗。逢年过节,官兵想探家,他就将自己探家的机会一次次让给战友,直到入伍第七年,才回家看了一次父母。沈颂贤的出色表现和立功受奖的喜讯不断地传回家乡,一时间,沈颂贤成了母校——竖河中学、大江中学师生争相学习的榜样。

 

党建工作崭露头角

浩瀚无边的大海,军嫂海岛探亲,然而台风袭击,舰艇不能靠岸——咫尺如天涯,他(她)们只能两船相望,两两喊话。当连长的美丽妻子在大年三十迎着海风,脱下长衫,露出漂亮的“花布拉吉”,让爱人“欣赏”时,寄托连衣裙上的那份情思已胜过了万语千言的形容……2009年大年三十,央视春晚《叫海》那感动亿万观众的小品,就取材于沈颂贤所在的舟山守备部队。

舟山守备部队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以岛为家、以苦为荣的“老海岛”精神是这支部队的精神财富,而和平年代又如何让“老海岛”精神代代相传呢?1978年春天,沈颂贤接受组织安排,下连担任副指导员,随后又任组织科干事、组织科长、组织处长。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沈颂贤始终思索着怎样让“老海岛”精神代代相传。舟山守备部队分散于各个岛屿,沈颂贤就亲自下基层调研走访,摸清当前战士的思想情况和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并提出了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和无私奉献教育两大活动。

为了把这两项教育落到实处,沈颂贤常常进连队、到海岛指导督查。1990年8月的一天,他从岱山岛前往庙子湖岛,就在交通艇即将靠岸时,海上突然刮起10级大风,将交通艇不时地从浪尖抛至谷底。“靠岸危险、迎风返航!”长期乘船下部队的沈颂贤凭借多年经验,指挥艇上官兵从容应对,冷静处置。经过五六个小时的苦战,交通艇终于成功返航。1995年11月7日,沈颂贤乘坐民用客运快艇前往嵊泗岛。就在快艇接近嵊泗岛时,海上的大风骤变成为飓风,大浪骤变为骇浪。“快艇就像一叶小舟飘渺于浪涛之间,艇上200名乘客十之八九都哭喊起来。”沈颂贤仍清晰地记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好在艇长是位见过世面的老船长,经过3个多小时的抗争,客运快艇终于艰难靠上了嵊泗岛。沈颂贤说:“事后,媒体报道那天的海上风力超过11级,当地一艘货船在舟山渔场掀翻,23人死于海难,家乡吕四渔场当天也有一艘渔船在海上失踪,13位渔民遇难。”

在沈颂贤的努力下,两项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部队以岛为家、守岛为荣、以苦为乐蔚然成风,一大批守岛模范脱颖而出,某海防营获得“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海防五旅舰队队长费根银获得“南京军区献身海防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守备区基层建设的成果和经验走在了浙江省军区所属部队的前例。“老海岛教育”得到了南京军区领导和总政治部首长的高度肯定。

 

继往开来屡立新功

在1970年冬天入伍到舟嵊要塞区的上千名启东、海门籍军人中,农民出身的沈颂贤在职位提升上创造了一个奇迹,短短的7年时间里,他从一个副连职军官,不断地被提拔为正团职的军级政治部组织处长,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提升一级。1992年,当舟嵊守备区经中央军委批准,由正军级单位降格为正师级单位,大批军官等待转业回乡时,沈颂贤却又奇迹般地被南京军区任命为守备区政治部副师职主任。6年后,沈颂贤又一次接到了南京军区首长的委任状,他走马上任浙江省台州市委常委、台州军分区政委。

走上新的更为重要的工作岗位,沈颂贤又一次从零起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军分区建设,军事斗争准备是主线,作为政治主官,他重规则、打基础、抓基层、重细则,围绕“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军事斗争理念,既在军分区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后备力量指挥部”,又根据台州地处对台前沿地理位置,将立体战争的准备工作落实到方方面面。他亲自参与制订完善了与军事斗争相配套的《军事斗争兵员动员政治工作预案》《军事斗争船艇征集动员政治工作预案》《军事斗争兵员政治工作预案》,并随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实兵实战为模拟的各种演练。沈颂贤担任台州军分区政委的几年间,军分区先后组织了多次海上民船动员演练、交通战勤保障演练、卫生战勤保障演练,在这过程中,军分区政治机关及政工干部全部按照战时要求,进入指挥位置,对演练中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每项内容都进行了实战检验,既大大提升了台州地区军事斗争准备的综合能力,又大大提高了军分区政治机关及政工干部指挥和应对现代战争的水平和能力。

2000年6月,台州市下属天台县进行野战部队过境交通保障演练,军分区和人武部依据制定的法规,征集动员1000多名民兵预备役和地方交通、卫生、通信部门人员,以及近百台抢修、救护、防卫车辆。演练动员命令发出后,各部门单位和参演民兵预备役人员,人一个不缺、车一台不少,迅速集结收拢,圆满完成了演练任务。

台州军分区民兵预备役军事准备政治工作的显著成果很快得到了浙江省军区、南京军区首长关注,2000年10月,南京军区在台州军分区召开专题现场会,在全军区系统推广台州经验。台州模式随之成为全军军分区系统一个样本,沈颂贤的事业由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同样将军事斗争准备作为军分区政治工作的主线,同样将基层建设作为分区党的建设和部队建设的根基夯实打牢,沈颂贤随后在宁波军分区政委任上两年半,足迹亦印在了海岛、码头和所属9个县级人武部及广大的乡镇人武部。2005年夏天,在沈颂贤的一手策划和领导下,宁波市成功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组织保障最严密的防空演练,得到了南京军区、浙江省军区首长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也成为了宁波市和平条件下国防军事工作的一次大检阅。

 

楷模风范名扬浙东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越是快到服役的最高年限,越要拧紧思想的发条。‘晚节不保,一辈皆输’。无论你过去做得多好,一生名节就此拉倒。”全军学习楷模——浙江省军区原副政委兼金华军分区政委范匡夫的话一直在沈颂贤的耳旁萦绕。

2003年初,沈颂贤服从组织决定,从台州军分区来到金华市任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接过了范匡夫的棒。怎样把这面全军的“老先进”大旗扛好呢?沈颂贤的心里沉甸甸的。

“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团营主官,党建基础夯实到每一个党支部。”沈颂贤又迈开了下基层的脚步,和官兵们谈心,交流思想,指导工作。仅仅一年多时间,他的足迹就遍及分区所属部队和各县市人武部。也仅仅这一年多时间,金华军分区党委就荣赝南京军区“先进军分区党委”称号。

“权力这东西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堕落。形形色色的诱惑无一不是冲着你手中的权力而来,千万得当心,要有‘长距离较量’的韧劲才行啊!”沈颂贤说。

2004年4月,53岁的沈颂贤又挑新担子,出任宁波市委常委、宁波军分区政委。虽知在正师职领导岗位上或许就是最后一站,但沈颂贤却在党性和作风上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任伊始,他就捧上了一只烫手山芋,机关里共有包括原军分区首长在内的30多人占着公房,既不肯按市场价购买,也不愿无偿退房。

沈颂贤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两条路必须走一条。”

“这是个老难题,以前的领导都不碰这个烫手山芋”,有人见沈颂贤又较真了,劝他说,“快退休了,就不要得罪人了,算了。”

“不行,一定要按原则处理好这件事。我不会因为要退了,就在乎什么,睁一眼,闭一眼了。”在他的坚持下,这30多套公房全部按当时的市场价进行房改,解决了这一年多来未决的老难题。

从舟山到台州到金华直至宁波,沈颂贤未在这些城市留下一处房产、占用一辆车子、安置一个亲人、插手一宗生意;在宁波,他现在唯一的住房还是军分区的经济适用房。在抓好自身清廉的同时,他还狠抓部队和军分区廉政建设。在他担任副师职领导干部以来的十多年间,他的下属和团部,无一人、无一个班子违规违纪。

在沈颂贤看来,位至正师,已是党和军队对自己能力和工作成绩的最高肯定了。采访中,他念念不忘这20年里,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自己的亲切接见和一次次勉励,念念不忘老父老母临终前对自己的一次次嘱托和家乡父老乡亲对自己的殷切期待。“退休了,才觉得自己在位时还可以把工作干得更出色。”从沈颂贤的遗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和一个老军人的高风亮节。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