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社稷 追求卓越
时间:2014-07-18 A+   A- 举报

—— 记中国中化集团投资发展部总经理徐卫晖

人物简介

徐卫晖,1970年9月出生,启东东元乡人。1976年,在兴益小学学习,后转入海复中心小学。1982年,在东南中学初中部学习。1985年,在启东中学高中部学习,任班长、校学生会主席。198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系学生会副主席。1992年,大学毕业就职于中国包装公司,不久转入中化进出口总公司从事基础工作。1999年,任中国中化集团(前身为中化进出口总公司)财务副总监,考取注册会计师。2001年底,任中国中化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完成工商管理硕士学习。2003年初,任中国中化集团河北公司总经理。2005年底,任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执行官。2008年初,任香港保华集团首席运营官。2010年初,任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总经理。

中国中化集团是一家在国内外石油、化肥、化工行业有相当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是中国第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中国最大的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种子)一体化经营企业、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先后20次入围《财富》全球500强。中化集团在境内外设有200多家经营机构,控股中化国际等3家上市企业,并于2009年6月1日整体重组改制创立了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当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利润总额突破87亿元,各项经营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罗列这些似乎无关紧要的数据,为的是引出一位风华正茂、颇有建树的启东人。他积极参与了中化集团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国中化集团投资发展部总经理徐卫晖。

本报通讯员   沈惠忠

驰骋职场  渐露峥嵘

徐卫晖自幼诚实正直,好学上进;中学时期善于思辩,崭露头角;大学时期更是品学兼优,光彩焕发。199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以优异成绩在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毕业。

离开校门,走入瞬息万变的市场,品尝到的是另一番滋味。应该说求职生涯的预备课,他就在中国包装进出口公司感受到了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的柔性与锋利。虽然他很想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事业,但多种原因导致这家企业不景气。为了觅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用武之地,1993年5月他转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后改称中国中化集团),在化工业务的一个子公司从事基础工作。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我国的农村改革已取得全面成功。国企改革也初见端倪,正在逐步进入深水区。可以说,中国很多企业的市场化历史很短,多元化经营、乱投资是那个时代国企的通病。中化集团层面的无序经营,也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问题成堆,回天无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化集团深陷困境难以自拔,主要领导更迭,公司濒临破产,最后国务院出面支持才勉强过关。

这四五个年头,对徐卫晖来说,是一个尽看风云舒卷、潜心修炼内功的大好时机。他所处的化工业务板块,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他在扑朔迷离的市场竞争态势中,学到了一些教科书上没法提及的市场化的真东西,可谓饱尝甘苦,眼界大开。随着日历一张一张撕去,他刻苦攻读,功力渐增:先是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证书,接着又完成了工商管理硕士的学习。此时,徐卫晖已是双翼渐丰,蓄势待飞。

在改革的阵痛中,中化集团新领导人刘德树总裁高屋建瓴,大刀阔斧,启动全面整改。但要盘活偌大一个僵局,没有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德才兼备的攻坚力量,无异于纸上谈兵。总裁掷下关键性的一着棋:从各子公司调集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士,参与集团变革。徐卫晖凭借独特的战略思维、扎实的专业知识,成了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位人选。

在这场国企改革的攻坚战中,徐卫晖参与了若干重大战略项目的设计和运作。如:与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启动公司管理改善工程(涉及战略、财务、人事、风险管理等七大流程)、主要业务板块的重组、非核心业务的关停并转和清理整顿、公司化工业务的分拆上市……环环扣紧,落棋有声,卓有成效。1999年,徐卫晖被任命为集团财务副总监。当时他还不到29岁,是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成绩斐然,事业有成。可他却把这段过程当作是“从基层开始学习的爬坡过程”。有人问他有何成功的秘诀?他说:“秘诀谈不上,最大的体会是保持和时代脉搏的感应,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抓住机遇,勇挑担子。我是农家的孩子,不怕吃苦受累。再说,风险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商机同行,任何挑战都是进取的机会。”

紧接着,徐卫晖完成了从职能管理向经营者的转变。2001年底,为推进上市公司进一步市场化,集团决定将当时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中化国际(600500.sh)的总部从北京迁往上海金茂大厦(中化投资的物业)。徐卫晖被派往上海,担任董事副总经理,第一次真正承担经营责任,既要负责投资、财务和物流业务,又要实施中化国际南移后管理规划和战略转型。在他的协助推动下,中化国际确定从化工贸易向“分销、物流、精细化工投资”转型的战略,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企业一旦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经济效益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事业越来越红火。中化国际一枝独秀,很快成了集团的顶梁柱之一。

与上海如日中天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化河北这家省级外贸公司处于破产停顿状态,难以为继,人心惶惑。为了给中化河北注入新鲜血液,激发活力,重振旗鼓,集团领导自然而然想到了徐卫晖这员良将。2003年初,他调任中化河北公司总经理,第一次担任经营主要负责人。上任伊始,他按照集团部署,首先对企业价值理念、经营模式、管理体制、营运制度、员工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再造,逐步整顿调整,梳理主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势重组,确定了“到西部去挖掘经营资源”的思路。他一肩担着机遇和希望,一肩担着风险和忧患,行行复行行,在市场经济的丛林中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短短二三年时间,中化河北终于扭转了单打一的互不关联的局面,进入互相配合、互相协调的集约化经营新阶段。一个曾经严重依赖政策性经营资源、一度濒临破产的老国有外贸企业,逐步转型发展为一个理念先进、管理科学、主营业务市场竞争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企业。最后在农产品、矿产品、精细化工原料等细分领域形成15亿元的新型主业,打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中化企业,在集团内部树立了一个省外贸公司转型的小典型。

2005年底徐卫晖重返上海,出任中化国际董事总经理,被资本市场称为上市公司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CEO)。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战略上重点抢占物流、农药、橡胶三大制高点。通过贸易延伸和对外并购,至2007年底董事会换届,中化国际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液体化工品物流供应商,最大的本土农药分销商和最大的橡胶综合服务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化工行业液体高危产品运输的最大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仿照陆地运输的集装箱,设计了船运集装罐,组建了拥有40条船的庞大运输队,规模为亚洲第二。2001年南移之初,公司营业额仅30多亿元。2007年底已近200亿元,成为十家“中国最佳董事会”之一。

扬威境外  造福家乡

让我们看一则媒体消息——

《香港经济日报》称:香港上市公司保华集团转型为散货港口基建及物流业务后,经过两年多的拓展,于长江流域已持有或合营6个港口。最近保华集团加速布局长江流域,正在进一步收购内地大港——江苏南通港口集团(下称南通港)的股权。涉及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若收购完成,南通港将由国有控股转为港资控股企业……据悉,该集团持有75%股权的江苏洋口港项目,预计可于未来5至10年开发完成。

香港保华集团投资南通港和洋口港的大手笔,正是东疆赤子徐卫晖参与管理的重点项目,是他为家乡人民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

2008年初,徐卫晖作为为数不多的“内地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项目的大陆人才来到香港学习锻炼。香港保华集团董事会慧眼识珠,启用大陆能人,推举这位颇有名声的年轻人坐上了首席运营官这把交椅。首席运营官(COO)要负责公司职能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并代表CEO处理企业的日常事务,包括财务、技术、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要有长于“商业计划”的头脑,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率意识并尽可能多地涉猎不同的工作。总之,这个领导岗位举足轻重,唯有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行家里手方能胜任。

在其位,必谋其政。徐卫晖意识到:长江物流是沿江经济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有力支撑。长江下游的南通,生于斯长于斯,这一方水土养育了他,他要反哺家乡,造福桑梓。他积极参与制订长江物流战略,参与了若干长江沿线重要港口的重组和改造,涉足重庆、宜昌、武汉、江阴、南通、洋口、嘉兴等七大枢纽型港口。

构思这部大作品,徐卫晖深知长江物流是长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长江港口物流服务一方面可以降低产品的物流成本,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长江物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徐卫晖的举措,正与南通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江海联动,以港立市”发展战略相吻合。南通“江港”在南,即濒临长江的南通港;“海港”居北,即依托东海、规划建设中的洋口港。从连云港至上海港之间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无一海港,这一带成了中国沿海港口的空白地带。洋口港建成后,将与长三角南翼的宁波港和正在建设中的大、小洋山港遥相呼应,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深水港口群。这个港口群将有望发展成中国最大港口和东亚经济圈最大的枢纽中心。

双赢,这是期预的目标,也正是徐卫晖所追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南通经济腾飞的军功章里,是不是也有他的一份?

学有所就,2010年初徐卫晖毅然选择重返中化集团,担任投资发展部总经理,继续参与这个优秀国企的改革和发展,负责主营业务的国内外并购和内外部重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博学笃志  与时俱进

宝剑锋自磨砺出。徐卫晖1970年出生于东元乡兴益村,在农村长大。父母早年外出福建支边后下放,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兄弟三人从父母口中听到了不少外部世界的新鲜信息,心驰神往,决心好好学习,早日走出家门,施展抱负,报效祖国。他考入启东中学后,在唐玉英、王生等一批思想活跃、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老师影响下,学习成绩年年保持班级第一,还担任班长、校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参加社会活动是对他一生具有影响的早期训练。他主持创办油印报刊《野马》,筹建学生广播站,在学生中倡导和鼓励思想与理念的碰撞。他参加过南通市团代会,参加过全国物理竞赛,有机会走出启东,前往南通、南京等城市参观学习,萌发了努力学习、进入北京求学的强烈愿望。198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信奉“有志者,事竟成;敬业者,功必达”,努力学习财经知识,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成功,总向奋斗者微笑。徐卫晖在变革的时代,完成了从热血青年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型,也实现了从农家子弟到商界少帅的飞跃,更加成熟地追求属于这个时代的梦想,为祖国的崛起贡献他全部的感情和智慧。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相信,他会紧随时代前进的浪潮,奋发蹈厉,再创佳绩…… 

向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汇报工作

考察印度农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