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斌,一个百万启东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为崇启大桥建设和吕四大港开发立下汗马功劳——
为家乡奉献毕生
本报记者 王天威 通讯员 樊杰
距上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已过去近3年了。2011年12月18日,庆祝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大型文艺晚会《江海飞虹》的舞台上,李洪斌接受了主持人董卿的采访。时隔3年,再次见到他,李洪斌显得更加清瘦,戴着一副金丝边的老花眼镜,一派学者风度。
66岁的李洪斌退休多年,但他放弃了本该舒适安逸的退休生活,继续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如今,他的身份是启东市港口开发研究学会秘书长,记者敲响他办公室门时,他正专注地一头埋在图纸堆中。“其实我早在2009年就已经退休,但是退后也没闲着,所以很多人以为我是在大桥建成通车后才退休。”李洪斌摘下眼镜,笑着说。
李洪斌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在的河海大学)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夏天,作为港口专业人才,他回到了家乡启东。“回来,就是希望能为启东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李洪斌说。刚回来时,他任职于当时的启东市计划委员会,同时兼任南通市开发吕四港办公室副总工程师,从事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从1990年回启到2009年退休的近20年里,李洪斌说他一直为了6大理想在努力奋斗。这6大理想分别是:轰轰烈烈地开发吕四港;建设宁启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建设崇启大桥;建一个大型风电场;开发启东超浅层天然气。他说,他想把启东规划建设成为江北的上海。如今,这些理想大多已经实现,或正在规划、建设中。尤其是让百万启东人圆梦的崇启大桥,作为启东市大桥办总工程师,李洪斌参与了从2001年设想、2006年立项、2008年奠基、再到2011年建成通车的全部历程。
退休后,按说该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了。“一开始也试着养过花花草草,可心思不在上面,后来就荒废了。聊起退休后的生活,李洪斌戏言:“对着图纸、资料大半辈子,也思考研究了大半辈子。让我养花、打牌,比搞研究更累。算了,还是继续干吧。”就这样,退休后的李洪斌还是保持着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继续从事着对港口开发的研究。“塘芦港航道和围堤研究、吕四港区内河航道选址研究、吕四港区拓展发展规划研究、东海天然气开发启东登陆点研究……”提起退休后进行的研究,李洪斌如数家珍。“现在,我正在做一个关于北支大港与横沙新港方案的设想,同时还在撰写一份北上海战略构思的报告。”
毕竟已上了年纪,为何还有如此充沛的精力和热情致力于港口开发研究?李洪斌的回答是:理想和信念。李洪斌口中的理想和信念正是他早在10多年前提出的北上海战略。“在长江北支成立三个中心,一个是国际航运中心,一个是物流中心,一个是世界制造中心。打破行政区划,把启东建设成北上海,再融入大上海。”他这样诠释自己的北上海战略。
虽然每天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工作,但现在的李洪斌很满足。“比退休前清闲了不少,不用每天到处奔波。每个周末,还能陪妻子到北新镇老宅的院子里种些瓜果蔬菜。”李洪斌说,这些年来最感谢的就是妻子,以前工作忙碌,很少顾得上家,妻子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