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小儿麻痹症,从医6年,却从未耽误一起病例——
残疾医生的妙手仁心
本报记者 刘吟菊 通讯员 樊杰
6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市中医院大内科,主治医师王爱亮正在病房里忙碌。今年38岁的王爱亮是如皋人,2008年从南通大学医学院硕士毕业后,来到启东工作,至今已有6年。
“从小我就立志做一名好医生。”王爱亮告诉记者,出生6个月时,他因感染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了病根。正因为深知患病的苦楚,工作以来,王爱亮努力克服自身不便,用爱坚守,默默为病患奉献。
2009年的一个深夜,王爱亮突然被一位病患家属的求助电话惊醒:“王医生,我父亲手脚抽搐,昏迷不醒了。”睡眼惺忪的王爱亮一个激灵。考虑到该病患几个月前曾因脑梗塞入院,王爱亮初步判断他很可能患了继发性癫痫。当天并不值班,但王爱亮匆匆披上衣服,拖着残疾的左腿,急急地骑车赶往医院。帮忙办理住院手续、安排床位、指导用药……王爱亮忙前忙后,待病患情况稳定后,才安心返回家中。此时,天空已渐露鱼肚白。
类似的事情在王爱亮的从医生涯中并不鲜见。“我接诊的大部分病人都知道我的手机号码。”王爱亮说,他很少关机,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接听病患的电话是常事。长龙二村有一位糖尿病患者,经常在清晨五六点给王爱亮打电话。“他习惯早起测血糖,如果当天血糖偏高,就会向我咨询。”言语间,王爱亮没有一丝抱怨。
每天为30个左右的病人查房,每个耗时5~10分钟,王爱亮上午连续站立、行走的时间近3个小时。这对于左腿残疾、靠右腿支撑身体大部分重量的王爱亮来说无疑是备受煎熬的一段时间。但王爱亮从没有因此疏忽对一个病人的检查照料。“腿实在太疼了,我就悄悄倚着病床站着。”因为劳碌,前两年,王爱亮的右膝盖患上了关节炎,王爱亮说,他工作时,从不觉得累,只有晚上回家歇下来才发觉腿部发麻。
在王爱亮的办公桌上,记者发现了一本特殊的笔记本,里面用拼音标注着一些问诊时常碰到的启东方言的发音,譬如头疼、胸闷等。这是王爱亮自制的“启东方言字典”。王爱亮告诉记者,在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中,老年人占很大比例。“他们不会说普通话,特别是在描述自己病情时。”身为外地人,王爱亮对此颇为头疼。但仅仅一年的时间,王爱亮就会讲一口流利的启东话。“我把启东话当成外语学。”王爱亮说,他将在问诊时常碰到的一些词语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模仿着说,“一开始讲得不好,总惹人发笑,不过,为了方便问诊,还是坚持下来了。”
在启东工作6年,王爱亮没有回老家过一个春节。他说,医生是全年365天的战士,他虽然牵挂家中年过七旬的双亲,但同样放心不下病房里的每一个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