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水泥走向世界
时间:2014-06-13 A+   A- 举报

——记全国劳模、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邢涛

出生于江苏启东新港乡的邢涛,吃玉米稀饭、喝家乡水长大,家乡人的亲情和师长们的关爱至今还记忆犹新。这位脸部轮廓明朗、神情坚毅的启东人,兼有南方人的精细和北方人的豪放。他广博的知识、儒雅的谈吐、丰富的阅历,都让人敬佩。他曾先后在启东和南京苦登书山、潜心深造,年方20岁便踏上中国水泥技术工程技术攻关征程。在27年的探索和打拼中,他从水泥工程技术员干起,后来成为项目经理、研发中心主任、水泥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中材国际副总裁。他为中国水泥工程技术的进步和推动中国水泥工程技术和设备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报通讯员   陆建华

邢涛,男,1963年8月出生于启东市新港乡,先后就读于启东建新中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等院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工程项目经理。历任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设备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南京第一建筑材料厂副厂长兼金陵玻璃工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技术中心主任、副院长。曾先后兼任巴基斯坦Lucky水泥厂现场服务副总经理,中材国际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常务副院长,世界水泥工程史上单笔合同金额最大的建设工程——沙特SCC项目总经理。现任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邢涛同志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积极进行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为我国本世纪大规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作出重要贡献,推进了中国水泥工程科技的跨越式进步。2004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世纪初以来,他坚决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功组织实施重大国际水泥工程技术承包项目,打破了近百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全球水泥技术装备市场的垄断,促进中国水泥技术装备走向成熟,成功实现了我国水泥人、我国建材人的夙愿。

邢涛同志于2006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中材集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他所带领的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选为“工人先锋号”;2010年,经国资委推荐,申报全国总工会,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连续攻关共建中国水泥产业

             发展里程碑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方面尚是一片空白。中国改革开放启动,全国水泥生产科技领域进入飞速发展的崭新时期。全国水泥产业大军和千万科技人员挥师鏖战,全面推动水泥技术设备自主研发。他们转战江西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厂和安徽海螺日产5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厂等重大建设现场,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竖立起中国水泥史上设备国产化进程中一个个里程碑。就在这科技攻关大潮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邢涛就是他们中的一位优秀代表。他为行业的发展不懈拼搏、无私奉献,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他的职业生涯犹如中国水泥技术工程领域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学习是完善人生的必修课,更是有志者的责任。刚走上水泥科技工作岗位的邢涛,越来越感到水泥现代化生产科技的重要意义。1986年,他考入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潜心学习三个春秋,在科技知识的海洋里寻觅我国水泥发展的美丽理想。

1989年开始,工作在水泥生产设备技术研究机构的邢涛,经常和技术人员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对国外的设备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反复解析其关键设备及技术,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干法水泥生产的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组织国产化大型装备的自主开发,先后攻克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一批关键装备。在关键的篦冷机技术攻关中,他发明了很实用的专利,其中系统集成优化技术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这首次降临的荣誉和表彰,更激发了邢涛高涨的科技创新热情。

那是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全国各个工业技术领域都迈开了大步,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及装备自主研发也全面启动。邢涛和科技人员经过大量的模拟实验,首先完成了从破碎机到水泥精磨的全过程装备的技术开发,并建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日产6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邢涛他们的首创精神揭开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水泥生产线不断升级的序幕。

2000年,海螺集团拟在安徽铜陵新建两条国产化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示范线。这个“史无前例”的高难项目确定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担当实施主角,而技术装备开发的重任就落在时任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的邢涛肩上。当时国内连日产2000吨水泥生产线装备仍未完全过关,技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37岁的邢涛面临的困难和压力非常大,不用说别的,单从研发条件讲,没有日产5000吨的实验装置,不得不拿到1000吨生产线上进行测试,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邢涛再次展示了他勇挑重担、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模拟、计算、测试中,邢涛带领的技术中心组攻克了生产线所需的一批关键装备技术难点,终于在铜陵海螺建成全国首条日产5000吨级的水泥示范生产线。

然而,新生事物并不完善,在项目现场调试阶段出现了20多个技术问题。邢涛立即带队住进铜陵海螺项目建设现场,经过20多天夜以继日的工作,问题一个个得以解决,最终使生产线成功投产。该示范生产线的成功建成,实现了我国水泥工业技术及装备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水泥工业技术水准,还降低了投资成本近40%。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从那以后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成为国内主流生产线型,为我国大规模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打下了坚实基础,并逐步将这套国产大型水泥技术装备推向国外。

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高度评价了安徽海螺项目取得的科技成果,肯定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立了大功,并将该项目誉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的新里程碑”。2006年,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获奖名单中,曾为此项目刻苦钻研、显示才智的邢涛荣登红榜。

1000多个昼夜创造一个

                  世界奇迹

2009年2月11日,在沙特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主席专程来到一个中国人的承包工程现场,视察中材国际总承包的日产5000吨水泥的承包项目。胡主席勉励公司“要坚持科技创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中材国际上下纷纷行动起来,全力推进公司国际化进程,为民族工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现在,全公司已在国外建成和在建的水泥生产线数百条。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法国、阿尔巴尼亚、沙特、埃及、阿联酋、印度、赞比亚、摩洛哥、坦桑尼亚、多米尼加、厄瓜多尔等50多个国家,都有中材国际职工的身影。公司SINOMA品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公司成为国际水泥技术装备、工程市场的主要服务商。就以新签合同额计算,中材国际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已占36%,连续两年保持了全球排名第一的地位。说到这里,中材国际领导说:“有这样的喜人变化,邢涛同志功不可没。”

早在2005年12月,中材国际在与欧洲同行的竞标中,一举拿下了沙特2个日产1万吨水泥的SCC项目,合同金额高达5.8亿美元。这是世界水泥工业装备制造与供货、工程建设史上单笔金额最大的项目,也是中国水泥工程行业在海外取得的最大的工程总承包项目。业内专家明白,此项目的成败,既关系到中材国际的发展前景,也关系到中国水泥技术装备工程走向国外的步伐。中材国际高层每个人既知道此项目的分量,更清楚此项目的难度,于是项目经理人选聚焦在了邢涛身上。

当时40多岁的邢涛,不仅年富力强,还具有总承包项目的管理经验和职业经理人的胆识与智慧,确实是不二人选。当领导和邢涛交换意见时,他认真考虑过种种困难,表示愿意挑起这一重担。

有人不免为他捏把汗,这么个世界罕见的承包大项目,又在一个特具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中,搞不好前程就毁于一旦。邢涛却说:“公司需要我,我怎能瞻前顾后尽想自己的那点得失!何况搞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的人,一生能有几次机会在国外做这么大的生产线!”就这样,邢涛走马上任SCC项目经理。

困难和风险犹如一座座小山接踵而至。且不说业主对工程技术的挑剔,也不说成千上万吨国产设备漂洋过海、横穿大沙漠运送到工地的辛苦,就是地处干热沙漠的工地,夏天平均温度超过50摄氏度,沙漠表面约达80多摄氏度。工人喉咙干得冒火,口腔苦涩,好多刚去的壮汉出现鼻子淌血现象,白天钢筋铁板被烤得烫手烙脚,工作时不得不穿上厚底皮鞋戴上手套。长年累月在此环境下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辛苦常人很难想象。这种履约的严酷环境,曾使一个著名外国承包公司败走麦城。

SCC项目工程量之大前所未有,仅工程设备就需要万吨级货船从国内输送20多船次,需要组织4000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汇集沙特。面对巨大的工作量,为了尽早铺开工作局面,优化和完善设计工作,邢涛带领30多名技术人员放弃春节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一头扎到沙特SCC工地。一去就是几个月,解决了一大批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他从优化项目设计入手,下大力抓好设计中的每个细节。在他的努力下,保证了SCC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整个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周密筹划、精心组织、勇于创新,是SCC项目实施中的指导思想。1000多个日日夜夜,邢涛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时刻关注着项目进程中的每一步骤,遇到关键环节,亲临现场,指挥协调。沙特业主最夸赞的是石灰石破碎方案。最初计划需要新建19米高的石灰石卸料平台。邢涛带领设计团队深入矿山,经过现场实际调研,他发现原方案存在土石方工程量大、挡墙高、施工难度大等技术难点,若能有效利用现有凹形开采面的地形,设计一个破碎卸料平台,将破碎机安置在地坑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土石方工程,而且可节省一大笔运营费。他把这一想法与业主及咨询公司进行多次会商,最终业主接受了石灰石破碎方案的调整。仅此一项,就为业主节省逾4000万元。诸如此类节省投资、提高工作效率的事例频频出现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水泥工程项目的成功建设,与许多单项科技研究项目不同,全靠科技人员和职工的智慧、艰苦劳动。我们必须众志成城才能旗开得胜。”邢涛深有体会。沙特夏天持续50多摄氏度高温,在阳光下待久了人会眩晕,施工技术要求又那么严格,尽管如此,建设者们还是超额完成了任务。邢涛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即使回到国内,考虑到SCC现场有5小时时差,他一直保持工作到深夜的习惯,以便与现场随时保持紧密联系。这种敬业精神深深感染了他的团队。

SCC项目比预期工期提前近半年完工,并且全部达到设计标准,创造了世界同类工程的奇迹,成为中国水泥工业在世界水泥界的样板工程,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品牌价值。沙特业主为了奖励项目的成功实施,特别给予公司总计4000多万元的奖励。邢涛所带领的SCC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在新起跑线上奔向

              更高目标

在中材国际的会议室里,有一个特别精致的镜框。镜框并不算大,但英文字迹明晰庄重,从它摆放的位置可掂量出它的意义并非一般。邢涛副总裁告诉笔者,那个镜框里装的就是沙特SCC总承包工程的合格证书。证书文字告诉人们:SCC 2×10000t/d水泥生产线圆满成功,生产线投产以来运行稳定,测试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合同规定。

邢涛回忆,2009年8月11日举行的证书签署仪式,气氛隆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集团总经理兼中材国际董事长刘志江,中材国际总裁王伟,中材国际名誉董事长司国晨,沙特水泥公司SCC首席执行官Al-Garni等出席了证书签署仪式。在签署仪式上,Al-Garni先生向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诚恳地说:“当初在多家欧美著名公司参与竞争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中材国际,虽遇到各种各样的质疑,但你们用事实证明了我们的合作是成功的,现在实际生产能力超过设计能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困难,但我们共同面对,解决了。我认为,中材国际用自己的方式和文化来做项目,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这是中国文化的成功。如果中材国际坚定不移地沿此前进,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沙特项目是中材国际大型承包项目进入国际市场的开端。它的成功履约打破了近百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全球水泥技术装备市场的垄断,标志着中国水泥技术装备在我国几代水泥人努力的基础上达到了成熟阶段,成功实现了我国水泥人、我国建材人的夙愿。

沙特SCC工程画了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又是个新的起点。邢涛副总裁在实践中感悟越来越深刻,只有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使中材国际做大做强;只有不断追求科技进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强化中国水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中材国际领导成员的邢涛,正依照公司的工作要求,突出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在继续做大做强现有主业的同时,进行新的业务拓展,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将近10年来组织实施国内外项目的成功经验编制成数十万字的管理文件,使公司实施大型国内外项目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邢涛说,当前我国水泥工业科研设计中要求贯彻环境意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设计。中材国际在科技研发中将进一步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水平,向着水泥生产生态化的方向前进。他说:“我的目标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希望多做点于这个行业有意义的事情,让人生更充实。”他热望这个行业不断进步创新,中国的水泥工程技术设备能出现在全球的各个角落,中材国际的事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