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援建的6000多个日日夜夜
时间:2014-05-30 A+   A- 举报

——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科技司原副司长 吴振权

初见吴振权,我们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位老人已经70多岁了。他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当笔者说明来意,这位商务部科技司原副司长翻开尘封已久的相册,给我们讲述了他作为国家第一批援非工作者在非洲度过的6000多个日日夜夜。

本报通讯员   江鑫娴

跳出农门考入北外

与吴振权交流,他说:“和许多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一样,1940年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自幼丧母,吃过许多苦,抓住了高考这个人生最大的机遇,才走出农村,进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吴振权1940年出生于启东市通兴镇通兴村(当年隶属于海门)的一户农民家庭。母亲的早逝,对于这样一个只有一间草房的贫困家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自此之后,他们全家都靠父亲一个人支撑。为了让孩子们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父亲辛苦干活,一生未再娶。

虽然家境贫寒,但吴振权的父亲始终认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只有读书认字,才会有出路。1948年,吴振权被送进了通兴小学,学习条件非常艰苦,连最基本的文具他都买不起。

1954年通过毕业考试,吴振权顺利升入海门初级中学,当年,他们全班只有4、5个人考上了初中。靠着微薄的助学金,3年后,吴振权顺利初中毕业。随后,有两个选择摆在吴振权面前,分别是免费的师范学校和海门中学高中部。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最终选择了读高中。

吴振权在海门中学读书的费用基本都是来源于助学金。最令他尴尬的事情就是因为没钱交饭费,而被食堂警告。他感言:“那个年代上学很不易啊。”在高中期间,吴振权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那个异常贫困的年代,吴振权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在立志考上大学跳出农门的意志指导下,吴振权终于拿到了海门中学唯一一个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的指标。通过高考,吴振权1960年如愿以偿走进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情系非洲

作为北外留苏预备班的学生,带着未来赴苏联留学的美好愿景,吴振权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俄语。后来,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他的留苏梦也随之破灭。1960年底,吴振权转系到了法语系。1965年毕业时,法语专业的学生非常抢手,吴振权被分配到了中国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自此,开始了长达36年的对外经贸工作。

中国的对外援助尽管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从整体上讲,对外援助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基本指导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奠定这一基调的是周恩来。1964年,周恩来访问非洲11国途中,在马里宣布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其中“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一直被奉为中国对外援助的“圣经”。

在周总理定下这一基调之后,1965年,吴振权便被派到了中国驻马里大使馆经参处,开始了长达7年的援建马里的生活。马里属于国际公认的重债穷国,也是中国对非援助重点国家之一。

吴振权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援外工作的背景是:中国的综合国力比较弱,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长期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中国连年低迷的经济刚刚复苏,加之后来中国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林彪、“四人帮”等反党集团的干扰,中国政府要做好对外经济援助工作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不少同志为此感到压力很大,担子很重。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始终教诲中方工作人员要无私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困难再大也不能中断。如果停止了对外援助,中国的国际影响就会很差。

真诚产生友谊

虽然出国前吴振权就知道马里贫穷、环境恶劣、物资奇缺、生活艰苦,并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正踏上马里的土地后才知道,这里的一切远远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想。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属热带气候,面积相当于12个江苏省这么大。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国家财政困难,卫生教育事业落后。儿童死亡率高达12.25%,全国人均寿命不满60岁。

马里天气酷热,十分干旱,气温常年在42摄氏度以上,气温最低的时候也高达30多摄氏度。每年降水量很少,工作时热得不停地流汗,到夏天,即使大量饮水,出的汗也立即就蒸发掉了,身上常常留下一层盐霜,只好经常吃防暑药。

“对这里的不适应,不光是热得难受、水土不服,饮食习惯差异也很大,一开始让我们很难适应。”吴振权说,“马里人的生活十分简单,不爱吃菜也不种菜。而且,当地蔬菜稀少又相当贵。”

睡不好吃不好的问题虽然慢慢克服了,但是令吴振权至今仍然心有余悸的是一种当时看来异常可怕的传染病——疟疾。潮湿闷热的气候,蚊子大量滋生,疟疾、伤寒、霍乱时有爆发。进入雨季,那成群无声袭来的蚊子叮在当地黑种人的身上,什么事也没有,叮在中国援外的这些黄种人身上就出了大问题,往往带来疟疾。在非洲,疟疾症状有数百种,加上当地医疗水平较差,在这里一旦患上疟疾后患无穷。这一切生活上的困难,吴振权和同事们都努力克服了。

作为首批援建马里的中方工作人员,刘振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援建项目的拔地而起,这令他倍感欣慰。

吴振权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马里援建纺织厂和糖厂。尽管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以生产生活必需品居多,但更能帮助非洲国家减贫的,还是一些涉及民生的生产性项目,马里马尔卡拉制糖联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里糖联)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例。马里人爱吃甜食,但过去没有食糖生产企业,食糖严重依赖进口。

马尔卡拉糖联原为中国1965年至1978年间援建项目,先后建成两个糖厂(杜加布古和西利巴拉糖厂)。其中杜加布古糖厂就是吴振权在马里工作期间援建的。同时,吴振权还和同事们一起,教会了马里人种甘蔗。

糖厂的建立让马里逐渐减少了对食糖进口的依赖,而且每个榨季生产高峰时要雇大批当地人。糖厂职工的月工资,约相当于当地10口人的月生活费。

在马里从事援建工作7年后,吴振权还先后在中国驻摩洛哥、贝宁、马达加斯加等国家使馆担任外交官,从事经贸工作。在他整个36年的工作生涯里,有一半都是在非洲度过的。

谈及对非洲兄弟的印象,吴振权表示,由于长期在非洲援建,非洲人对中国人十分友好,无论何时何地,不分男女老少,只要碰到中国人,往往会主动前来打招呼,送上一连串问候。有些人还会一两句生硬的中文,如“你好”“你好吗”“晚上好”等,有人甚至还会说“吃过了吗”之类的话。在万里之外听到外国人说中文,哪怕只有一两句,都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去集市买菜或去河边散步,在路上遇到汽车,司机会主动停下来,对我们微笑示意,让我们先走。小孩子看见我们总是欢呼雀跃,尾随着我们大声呼喊“西诺瓦(中国人)”。

每每遇到当地的传统节日,或者结婚、孩子满月,他们都会真心诚意地邀请援建队员们去他们家中做客。送给他们一些从国内带去的小礼物,他们都爱不释手,尽管这些小礼物价格便宜,但在他们看来,只要是中国的东西都是好的。

兢兢业业从事援外工作

除了在非洲国家,从事援建工作之外,“老外经”吴振权有10余年的时间在国内工作。在国内,他也从未离开过援外工作一线,主要负责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和地区间的国际科技合作、高新产品出口等工作。促进中国与各国科研机构之间、高等学校之间、科技学术组织之间、企业之间、城市之间以及科学家个人之间的交流。

在国内工作的10余年间,吴振权见证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形式从过去相互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发展到合作研究、合办试验室和研究所。甚至独资在华或国外建立研究中心。除了一般的传统技术、基础和基础性学科方面的项目合作外,中国也逐渐与国外就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

多年的援非工作,让吴振权感到,科技合作已成为中国援外的重要内容。把科学技术的恩惠带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为加强同这些国家友好关系,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友谊发挥了实质性作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建设了计算中心、电子显微中心、地震研究中心,提供了中国生产的最好设备。针对非洲国家的需要,中国派专家援助津巴布韦建立了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示范项目;援助肯尼亚建立疟疾防治中心项目;为塞内加尔、几内亚、布隆迪等国修建中国式沼气池。这些项目在非洲地区广受好评。

时刻关注非洲发展

吴振权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非洲援建事业,从风华正茂到霜染鬓发,无怨无悔。如今,退休在家,除了参加一些老年娱乐休闲活动外,他也时刻不忘关注非洲这块土地的发展。

吴振权30多年兢兢业业的援外工作,最终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为了表彰一批长期从事援外工作的同志,商务部于2010年颁发“中国援外奉献奖”,吴振权获得了该奖项的银奖。

吴振权认为,中非建交虽已50余载,但由于两个大陆相距遥远,文化底蕴差距大,传媒手段还相对落后。到目前为止,非洲尚不太了解中国,中国也不太了解非洲。

吴振权说,我们看到、听到的大多是非洲落后的一面。人们稍为注意,就会发现电视播出的是一些很可怕的镜头:孩子饿得皮包骨头,苍蝇、蚊子叮在上面,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谈起非洲,令人生畏,又是疾病,又是贫困落后,这很难让人接受。再有,就是政局不稳,经常发生军事政变。大家都害怕到那里去。

吴振权说,这是一种误解。他本人就是一个活标本。他在非洲工作生活了近18年,至今身体非常健康。疟疾虽是非洲常见病,许多人都得过疟疾。在生病期间,是很难受的,但吃了药,有一周的时间也就可以恢复过来了,也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非洲有艾滋病,但只要自己注意卫生,这种病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吴振权认为,对非洲要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了解。“其实,非洲也掌握了许多先进的东西,因为发达国家也援助过他们,也向非洲传授过一些先进的技术。有些东西,中国还是到非洲学回来的。”“要做到让非洲人真正了解中国,让中国人真正了解非洲,任重道远。”他建议中国的媒体应该向国人加大有关非洲的宣传力度,反过来,中国也应该大力向非洲传播更多的、真实的中国信息。

非洲长期受西方国家宣传的影响,还有人认为中国还非常落后,人权记录差。非洲对中国也有误解,有些非洲人则认为中国这几年发展比较快,中国已不是发展中国家了,而是发达国家了。“凡此种种,中国有义务更多地帮助非洲了解中国。”

访问结束之时,吴振权谦称,自己的人生经历并无辉煌之处,仅仅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去了援非一线。30余年的工作中,以“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为信条,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求不负国家所托。这也许就是他那批“老大学生”们共同的特质。


吴振权(右一)在外交场合工作中。

人物简介

吴振权,男,1940年出生,启东市原通兴乡人。

1948年~1954年就读于通兴小学

1954年~1957年就读于海门初级中学

1957年~1960年就读于海门中学

1960年~1960年底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

1961年~1965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1965年~1982年任职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

1982年~2001年分别任职外经贸部、商务部,历任科技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