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启东籍、原沈阳军区23军军长黄浩
本报通讯员 陆欣
甲午四月,草长莺飞;钟山虎踞,春意盎然。是月23日下午,启东新四军研究会一行专程来到南京,采访启东籍新四军老战士、原沈阳军区23军军长黄浩。
黄老军长的寓所是一栋独立的二层简易别墅,掩映于中山陵景区孝陵卫的苍山翠色之中,这里曾因驻守明孝陵的卫戍部队而得名。黄老今年90岁高龄,中等个子,满头白发,穿着一件褪色的旧夹克上衣,显得十分精干朴实。黄老先后4次中风,但恢复良好,乡音未改。尽管语速缓慢,口齿却十分清楚。将军的思绪透过历史的烟尘奔涌不止,雄浑的回忆也让我们仿佛闻听到昔日战场的号角声声、枪炮阵阵。
黄浩出生于我市汇龙镇头兴港河畔,父母都是种地的农民。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三。那时候,家里穷,几个兄弟作出了牺牲,父母供他念到中学(启东县立初级中学)。1940年11月,新四军东进后不久,日寇侵袭汇龙镇形势恶化。日军的侵略激起了黄浩等爱国学生的民族正义感,他和同学找到当时的地方政府——海门六区区公所,区委书记华海源同志知道他们的来意后,将他们安排在区联防中队,黄浩就这样开始参加了革命。
1942年,参军不久的黄浩就被组织上调到启海警卫团就是后来的23军201团教导队参加培训,后又转到抗大九分校学习。在此期间,他受到了严格又系统的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战术技术和组织纪律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为下部队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两年后,黄浩从抗大毕业,分配到新四军一师教导团下连队工作,担任文化教员、连队专职党支部书记。在进军天目山、第二次反顽战斗中,有“老虎”之称的副连长汤明富同志牺牲后,在战士们的一致要求下,黄浩每战总是负责带领突击排,以战术和智慧完成任务,屡获成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作战经验。
忆起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苦战、鏖战和搏杀,黄老抑制不住地挥动着手臂,似乎又领着众英烈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前赴后继……他的回忆壮烈又充满了自豪。抗日战争时期,在攻打高邮外围的战斗中,黄浩所在的七连担任二梯队。正当前卫连行进到运河堤时,发现前面有几顶迎亲的花轿和车子。于是,前卫连战士紧随迎亲队伍之后,吹吹打打地到了哨口。就在敌人检查花轿的同时,战士们猛地冲过去缴了他们的械,碉堡里一个排的伪军眨眼间成了俘虏。黄浩紧随前卫连之后率领七连一鼓作气直捣纵深据点奶奶庙,将正在睡觉的一个连伪军统统活捉。紧接着在打垮了日军第一个中队的反击后,乘胜直逼高邮城南门,一鼓作气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阶段扫清敌外围的任务。在翻跃敌人围墙时,黄浩竟双脚跳进了敌人的茅坑里,弄得满腿是粪便,但他却浑然不觉,战斗结束时,战士们闻到臭气才发觉。
1946年,22岁的黄浩在华野一师一旅三团一连任政治指导员。苏中著名的“七战七捷”的第一仗宣泰战役许家堡战斗,就是由他们连打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第八军军长范弗里特为挽回在朝鲜战场上一连串为世人耻笑的败绩,精心谋划了“丁字山战斗”。黄浩所在的志愿军201团一营,正守卫在朝鲜铁原西北的城山、芝山洞地区的“205”高地。三架敌机在指挥所上空兜了两圈后,向高地投了两颗红色烟幕弹,随即响起了不间断的爆炸声,敌人向我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电话线被打断,无线电波干扰厉害,通讯中断,指挥战斗的担子全落在副团长黄浩肩上。此时,30多辆坦克掩护着敌人一个加强营,一批又一批波浪式地逼近。黄浩根据敌人进攻特点,沉着指挥,激战到下午4点,共粉碎敌人8次猛攻。最后,美军在炮火、坦克和烟幕的掩护下用装甲车拖回一车车伤兵和死尸,狼狈而去。
1969年3月,前苏联军入侵我国领土——珍宝岛,黄浩所在的23军67师奉命奋起自卫反击。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军区首长具体指挥,黄浩组织和带领部队进行了三次有力反击,击退了苏军的入侵,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后苏军用240大口径炮把一辆被我军击毁的坦克的炮管击断并沉入乌苏里江,黄浩再次奉命组织战士想方设法打捞上来。这辆坦克现作为珍宝岛战斗的“纪念品”,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内。
在黄老眼里,这些赫赫战功都已是过往烟云。黄老说,功劳都是党组织培养的结果。当所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过后,留在老人心头的,依然是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
离休后,黄浩写下一本自传《从战场走来——回顾此生历程》。得知启东新四军研究组织正在筹备,十分需要资料。老人专门题写了一本,赠予研究会。
图为启东新四军研究会负责人代表家乡人民向黄老(左一)问好。 陆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