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工的完美蜕变
时间:2014-03-21 A+   A- 举报

——记上海市人大代表、上安集团第一工程公司工会副主席张雄伟

入沪打工20余载,他凭着一腔热情和干劲,恪守着“苦中苦的工作抢着干,难中难的技术刻苦学”,用挥洒的汗水谱写下非凡的简历:上海建工集团第一个入党的外来务工人员;第一个农民工高级技师;上海市首批农民工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农民工、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201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人物简介

张雄伟,1969年11月出生,启东市近海人。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上海市技师协会理事。1983年9月,进入启东市东海中学学习;2006年1月,进入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009年2月,进入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习(业余)。1997年3月,在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第一工程队当电焊工;2001年5月,任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焊工班长;2009年2月,任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劳务部工会主席;2010年3月至今,任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工会副主席。

3月18日上午8点30分,一走进公司,张雄伟便忙着整理手中的资料。不久前,他刚获得上海市2013年度首席技师资助,需要费心的事情很多。但即便如此,当天,张雄伟还是抽空到上海迪士尼项目在建工地,对公司电焊工进行技术指导。

18岁到上海学习焊接技术,张雄伟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普通农民工到焊接高级技师的华丽转身。如今,身为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工会副主席,张雄伟挂心的,除了手中的电焊枪,还有一众同甘共苦的农民工兄弟。

结缘焊枪

勤奋加上天赋,他很快成为电焊班技术超群的“小剑客”;从技工到技师,再到高级技师,他创下了6年时间职称三级跳的奇迹;精益求精,他所焊接的管道,经X射线拍片合格率几乎全部达到100%。

1987年,张雄伟中考落榜。18岁的他,背起沉甸甸的行囊,来到繁华的大上海,成为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第一工程队的一名电焊工。初来乍到,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这个淳朴的农家少年的内心,除了新奇,更多的是迷惘。

所幸,不适应感很快被充实的生活冲淡。从握上电焊枪的那一刻起,张雄伟就知道,此生,他都将与之相伴。为尽快掌握焊接技术,张雄伟牢牢抓住了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不敢有丝毫懈怠:上午,他与其他学员一起学习理论知识;下午,他积极下工地寻找实际操作的机会。师父唐建亚格外感动于张雄伟的执着,“干活时,他特别喜欢追根究底,再苦再难,都抢着干。”勤奋加上天赋,张雄伟很快脱颖而出,成为电焊班技术超群的“小剑客”。

然而,张雄伟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他心中有个更远大的目标——成为技术型农民工。为此,他疯狂涉猎,如海绵般汲取知识。每晚,同寝室工友打牌消遣,他却手捧专业书籍,刻苦钻研,桌上的台灯经常亮到半夜。休息日,他也从不闲着,常去旧书市场,淘回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

虽然在大公司工作,有组织保障,但收入并不高。张雄伟回忆,最初,他每月的工资仅为60元,生活捉襟见肘。为赚大钱,一同应招的30名同乡,一个接一个离开了,或做小生意,或跟随施工队远赴新疆打工。但张雄伟毅然坚持留在上安集团,他说,在这里,才能学好技术。

付出总有回报。从技工到技师,再到高级技师,张雄伟创下了6年时间职称三级跳的奇迹。2006年2月,张雄伟成为上海建筑业农民工中第一个高级技师。同年,他参加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历自修,并于2009年取得工程管理项目大专文凭。2012年,张雄伟再接再厉,获得上海电力学院本科文凭。

与此同时,在本职工作上,张雄伟从没有放松。二十多年来,他参与了包括金山石化7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水厂一期工程建设、俄罗斯海明珠工程建设在内的多项重点工程。每一次,他都精益求精、保质保量保进度地出色完成了任务。他所焊接的管道,经X射线拍片合格率几乎全部达到100%。

光耀沪上

22年间,凭着“细致出精致,精致才极致”,他当选上海建筑业首位农民工劳模、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还成为上海首批居住证转上海户口的40人之一。他是不少大型建筑业公司竞相招揽的人才,并成为上安集团首个民选出的工会副主席。

进入上安集团后,张雄伟先后获得了公司“技术状元”、“十佳优秀青年”、“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创先争优十带头积极分子”、“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2004年,他当选上海建筑业首位农民工劳模;2008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2009年,他成为上海首批居住证转上海户口的40人之一。

接踵而来的荣誉,令张雄伟挺直了腰板。站在上海城市街头,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忐忑的少年,而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是光耀沪上的打工明星。而完成这一身份的转变,张雄伟用了整整22年的时间。

采访中,张雄伟将取得辉煌成绩的关键,归功于对细节的高要求。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9年8月,张雄伟带领班组参与世博中国馆空调管道焊接工程。一次,在对地下风机房管道焊接质量进行检查时,他发现有些焊缝不太符合标准。虽然不影响使用,但他坚持带头对不合格的焊缝逐一进行整改。炎炎烈日下,汗水浸透了衣服,但看着改造后的完美焊缝,张雄伟甘之如饴。

“细致出精致,精致才极致”,正是这种追求,令张雄伟成为不少大型建筑企业竞相招揽的人才。2004年,张雄伟在上海漕泾化工园区,参加赛科工程建设。由于每次技术评比都稳居第一,一同参建的某台资企业向张雄伟抛来了橄榄枝。面对高薪诱惑,张雄伟不为所动,坚守在上安集团。他说,吸引他留下的,是这里的氛围,“我的梦想在这里起航,也将在这里腾飞。”

作为沪上外来务工群体中的明星和典范,张雄伟从一个普通农民工成长为高级技师的传奇经历,引起了极大震动。2009年,张雄伟成为上安集团首个民选的工会副主席。

一路走来,深知技术的重要性。张雄伟自担任工会工作以来,除了关心公司员工的生活外,更及时向他们“传经送宝”。2010年,他发起成立了工地农民工学校,记录他成长历程的光盘成为学校的教材,而他也辗转于公司各个在建工地,手把手示范,将自己的精湛技术,不厌其烦地倾囊相授。上安集团民工群体中掀起了一股学知识钻技术的热潮,不少人乘着这股春风,完成了高级工培训,通过了技师考核。

越飞越高

政治与技术齐趋并进,他积极入党,并光荣当选为上海市建筑行业唯一的农民工人大代表。他切实履职,格外关注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上海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为他们的利益鼓与呼。

技术上精益求精,政治上,张雄伟也不甘居人后。1995年,他就向公司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创下农民工要求入党的先例。3年后,他如愿成为上海建工集团第一位农民工党员。

2008年,张雄伟光荣当选为上海市建筑行业唯一的农民工市人大代表。

“那是2007年12月16日,我在张家港道康宁项目的工地上,收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来的短信,祝贺我当选并通知我参加初任代表培训。”回忆起当选的情景,张雄伟仍有些兴奋。兴奋之余,他深知,一个优秀的农民工,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为提高履职水平,张雄伟积极参加培训,并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2008年,张雄伟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放开外来从业人员子女入学本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议》。为此,张雄伟利用休息时间,在两周内走访了5个大型居民社区,几十所职业技术学校。最终,他的建议受到上海市教委的重视。2011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数量,从原先的1380人,增加到6000多人。

有了话语权,作为上海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员,张雄伟格外关注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兄弟姐妹们。他所提出的建议,也大多与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相关。张雄伟说:“既然大家选了我,我就该为大家做点事,特别是和我一样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

接连几年,张雄伟都会在春运期间来到上海火车站,针对买票难等问题,呼吁有关部门改进工作,方便外来务工人员购票返乡;针对高温津贴发放不到位的问题,张雄伟则呼吁尽快立法,让高温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世博工地安全生产调研座谈会上,张雄伟又为工友们争取到了免费的咸菜汤……

与他平时穿着工装、带着面罩的装束不同,参加人代会的张雄伟总是西装革履、皮鞋锃亮。对此,张雄伟解释,他这是代表着几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形象,“农民工也能很帅。”

家乡情结

每次远赴他国参与项目建设时,家乡的一草一木时常在他眼前浮现。看着家乡的快速发展,他骄傲地说,他在和家乡一同成长,他在上海代表着外来务工人员,更代表着启东人。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启东家乡的骄傲。

采访结束时,张雄伟特意向记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我出生在近海镇向西村的一户普通农家。18岁以前,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离开它。”在张雄伟看来,是这片土地教会了他坚持,他才能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张雄伟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民工,变成了今天建工行业备受瞩目的高级技术人才;启东也凭借靠江、靠海的区位优势,由一个农业县,发展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宜居小城。张雄伟感到很骄傲,他能与家乡一同成长。

2011年底,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启东真正步入了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张雄伟为此欢呼雀跃,一方面,他为家乡迎来又一个发展契机而兴奋,另一方面,大桥所带来的同城效应,也让身在上海的他格外感到安心。

一直独自在外“战斗”,张雄伟从未停止过对家乡的思念,因为这里,有他的父母亲眷,有他熟悉的空气和水土。张雄伟说,特别是远赴他国参与项目建设时,家乡的一草一木时常在眼前浮现。因此,无论工作多忙、多累,只要有假期,他一定会回家。

张雄伟告诉记者,每一次获得荣誉,他最先想到的,是与家乡人民分享,“在上海,我代表着外来务工人员,更代表着启东人。我希望能成为这座小城的骄傲。”张雄伟的目光自信而坚定。

■本报记者 刘吟菊  摄影 姜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