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兄弟发“养老金”
时间:2014-03-11 A+   A- 举报

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孝顺,兄弟俩在外创业成功后,致力于家乡养老事业,吕四港镇原境东村163位老人因此衣食无忧。

朱家兄弟发“养老金”

3月7日,吕四港镇平东村90多岁的陆云才老人开心地从自己的“一折通”里取出600元,这是他上个季度的“养老金”。在平东村,163位村合并前原境东村年满70周岁的老人,每人都能领到一份由该村朱元昌、朱兴昌两兄弟自掏腰包发放的“养老金”。加上政府发放的那份养老保险金,老人们衣食无忧,感觉甚是满足。

在平东村,提起朱元昌、朱兴昌两兄弟的名字,当地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兄弟俩携手创业致富后,倾力回报家乡,一次次慷慨解囊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和济困扶贫。

从2012年10月开始,两兄弟每年向吕四港镇政府捐赠60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发放给原境东村的70岁以上老人养老,70~80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到150元,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到200元。其余30万元用于镇上其他老龄慈善事业。

由于朱元昌、朱兴昌两兄弟常年在外,记者找到了他们的父亲朱丕义。“我大字不识一个,弟兄俩能有今天的成功全靠他们自己的勤奋。”聊起儿子,老人非常自豪。上世纪60年代末,哥哥朱元昌高中毕业后到建筑工地当小工,后来当了泥瓦匠。朱元昌十分好学,跟师傅学、向书本学,很快就成了建筑队里的骨干,还自学了扎钢筋的手艺。不长的时间里,朱元昌便成了建筑行业里的一把好手,以此发端,他与建筑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小他一年的弟弟朱兴昌走得跟哥哥一样的路。高考落榜后,朱兴昌也投身建筑行业。拿起泥刀闯天下,兄弟俩相携闯出了一片天地,合作成立了南通二建东凯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当上了老板。

“我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18年,平日里我也一直教育孩子要谦逊孝顺,这些潜移默化造就了两个孩子的善心。”朱丕义老人说。常年出门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离家愈久,乡情更浓。两兄弟发家致富后,想得最多的就是回报家乡父老。早在2004年,朱元昌、朱兴昌兄弟捐资48万元,为村里修建中心水泥大道,乡亲们为了表示感激特地各取两人名字中的一字,将道路命名为“昌兴路”,而这条“昌兴路”也是我市最早以资助人名命名的农村公路。

记者电话联系了在外的朱元昌。朱元昌比较低调不愿多言,他一再表示:“我们兄弟现在生活是好了,但是老家还有很多老人因没有收入来源面临着养老难问题。他们是吃了很多苦的一辈,我们能做些事让他们的晚年过得安逸些,也希望身边的成功人士一同为社会养老事业做些贡献。”

本报记者  王天威  通讯员  黄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