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
时间:2014-03-07 A+   A- 举报

——记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教授级主任医师施乐华
 
本报记者   李净   通讯员  朱丽

每天慕名找施乐华求诊的全国各地病人络绎不绝。为了最大限度地便利病人,施乐华教授还在网上在线接受预约挂号。在网络上对他的评语中,网民充满着真挚的赞扬和感谢,纷纷称道施乐华教授医疗技术高超、诊疗态度好,感谢他挽救了自己或家属的生命。

施乐华总是让每一个来就诊的病人都看到希望。在他的候诊厅内坐着满满的患者和家属,施乐华耐心地听着一些病人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诉说病情,查看着病人带来的各种检验报告,然后给出治疗意见。有些在外院被建议要做手术的,到了施乐华这儿被确诊为良性,暂时不用做手术;有些在外院被告知手术难度很大不能接诊,到了施乐华这儿却被意外地告知,只要技术到位,完全可以康复。一个满怀忧虑坐飞机从郑州赶来的病人,施乐华查看了各种检查资料后,当即诊断问题不大,病人心里的石头一下子落地了。

--------------------------

3月4日8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主任医师施乐华开始了繁忙的一天。用了一个小时对病区43个房间进行逐个巡查,了解病人身体恢复情况。9点以后,他又操刀开始了两场肝胆手术,直到下午1点,两场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施乐华紧绷的神经才稍微缓和了下来。在经过简单的休整后,下午还要继续在门诊接待病人。“我已经习惯了忙碌的工作,能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我最大的动力。”施乐华说。

--------------------------

结缘医学

■高中毕业后,进入启东肝癌研究所工作,后参加文革后第一届高考,进入南通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山区的兵工厂当医生,接触到了先进的B超设备。

施乐华与肝胆疾病的结缘很早。早在1974年,施乐华高中毕业。因为“文革”,没有了正常高考,他就直接进入到启东肝癌研究所工作。聪明好学的施乐华在进肝研所8个月后就获得了去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当时称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学习病毒学的机会。在这里,施乐华一直待到了高考恢复的那一年。

凭着几年学习的积累,施乐华闯过了文革后第一届高考的独木桥,顺利考上了南通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大学5年,施乐华不仅学好专业,还特别注重外语。当年一届200多名学生中只有15人能上英语快班,他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他还跟着广播自学日语,这在当时普遍缺乏外语基础的学生中颇为少见。

医学院毕业时,施乐华面临一次选择。当时的南通医学院属于交通部。在施乐华毕业那年,交通部、兵器工业部和煤炭部要交换技术人员。交换后的毕业去向存在不确定因素,所以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报名。施乐华没想那么多,冲着能学习更多知识的心理就主动报了名。就这样,施乐华被交换到了兵器工业部。随后,被分配到江西山区的一个兵工厂当医生。虽然条件艰苦,但正是在那里施乐华获得了接触先进医疗器械的机会。

当时国家比较重视兵工厂,所以购买的设备都比较先进,包括厂医院所用的设备。施乐华报到后不久,厂里就引进了一台日本产的东芝牌B超机器,这在当时国内十分少见。机器设备的说明书是日文,请专人翻译要2000元。那时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元,2000元不是一笔小费用。施乐华自学过日语,院长就把翻译任务交给了他。当时施乐华心中也没底,毕竟自学的是公共日语,翻译这种专业说明书能行吗?他硬着头皮接下了任务。回去仔细一琢磨,乐了。原来日文很有规律,掌握了规律,这个说明书也就基本翻译出来了。院长看到施乐华竟然真的翻译出了说明书,赞叹之余,就把这个机器交由施乐华使用了!施乐华因此被派去参加日本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B超学习班,就这样施乐华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接受这种医疗辅助手段培训的人。对此,施乐华说,这就是好学的重要性。

虽然去了山里的兵工厂医院有点出乎意料,但在这个兵工厂医院施乐华得到了不少意外的收获,学到B超技术只是其中之一。由于厂里医院人手有限,真正五年制本科毕业的临床医生更少,所以施乐华在医院里几乎成了全科医生,从头到脚,上到开颅手术,下到脓肿切开引流,甚至全厂女工的结扎手术都是他和另一名医生做的。施乐华说,他当时还是一个小伙子,走在厂区路上都被人指点。但正是这样的“全科”医生经历,为施乐华日后成为一名肝胆外科专家积累了丰富的外科手术实践经验。

凤凰出山

■工作4年后,考上江西医科大学普外科专业研究生。完成学业后,回到启东肝癌研究所从事医学工作。

■后又考取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师从肝胆外科著名专家吴孟超。

凤凰终究要飞出山。1986年9月,在兵工厂医院工作了近4年后,施乐华考上了江西医科大学普外科专业研究生,并于3年后顺利完成学业。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原先已决定录用施乐华的大医院暂停进人。此时,他的老东家——启东肝癌研究所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施乐华回到家乡继续从事医学工作。

然而,施乐华并不安于现状,乐于进取的他又悄悄地开始准备考博士,希望在医学事业上走得更远。往哪里考?兵工厂工作的经历让他对部队院校有了感情,他把目标放在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考谁的学生?当时二军大的副校长吴孟超是肝胆外科著名专家,施乐华定下了目标,通过努力终于成为二军大吴孟超的博士生。

日后,施乐华成为吴孟超“量才录用”的一个典型。当年施乐华在正式报考前先斗胆给吴老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读博士的愿望。吴老还真给他回了信,鼓励他只要有真才实学,哪怕出自小地方的医院,只要考得上就不拘一格录用。施乐华说,早在1982年他在南通医学院读书时看到过吴老写的一本《肝胆外科学》,当时就想慕名去二军大拜访吴老,没想到8年后的今天他终于有了机会。1990年9月,施乐华终于如愿成为吴孟超院士当年招收的唯一一名博士生。

对于考上吴老的博士生,施乐华还说了一段插曲。他的博士复试竟然是电话考试。当时学校为节省考生的成本,都是笔试连着复试一起考。施乐华考完笔试找吴老去复试时,吴老正好去北京开会了。如果没有复试成绩就不可能被录取。施乐华不能在上海等待就留了一个心眼,问人要了吴老家的电话,回到启东后天天往吴老家打电话。终于有一天吴老接了电话。施乐华问吴老自己什么时候可以找他去面试,吴老说:“你不用来了,我在电话里问你几个问题就好了。”一通交流后,吴老说,明天就去看施乐华的笔试成绩,要是考上了就直接让他们把录取通知单寄给施乐华。3天后,施乐华就收到了来自二军大的录取通知书,他的坚持终于获得了回报。

无悔选择

■回绝高工资待遇,留在二军大附属长海医院肝胆外科,后担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主任医师。

■曾一年中拿下两个自然基金课题,被誉为“课题专家”。

时光荏苒。1993年,施乐华博士毕业,面临好中选优的抉择。红极一时的三九集团要在深圳办一个三九医院。经人推荐,三九医院筹建者竭力邀请施乐华去担任外科主任,并提供三星级宾馆住宿,拿深圳水平的高工资待遇。

施乐华说,自己都不知道当初为什么会如此坚决地回绝了这个充满诱惑的邀请。当时他在上海没有房子,留下来只能借住在一个条件艰苦的建筑工地,但他还是选择留下来。事实证明施乐华的选择没有错!二军大附属长海医院肝胆外科就在这一年成立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他一去就当上了科主任。施乐华感叹,有时候人生的方向就在于关键的一步。也许施乐华作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他当时潜意识里已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虽然当时他不知道自己日后能在这个中国最权威的肝胆专科医院里拥有一席之地。

在东方肝胆医院,施乐华除了手术做得好,还精研学科理论。他曾经连续几年是院里发表论文最多的医生。有一年,他一个人拿下了两个自然基金课题,而当年全院其他人无一拿下课题,一时他被誉为“课题专家”。当年,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国家“863”课题,以至于同行选课题都要先来请教他。到目前为止,施乐华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参编专著6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全国医药卫生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承担过7项国家级课题负责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施乐华有幸担任吴孟超院士的助手,并一直在吴老身边工作到2001年。这几年的“肝胆外科一把刀”助手的经历给施乐华留下了宝贵的学术和精神财富。吴老对施乐华的工作能力也十分赏识。施乐华说,吴老对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吴老的管理理念。他高瞻远瞩,把很多学生都送出去培养过,包括施乐华也去美国学习过。二是始终站在科研前沿。吴老有一个习惯,他会经常主动联系在国外的学生,了解国外的学科信息。他还要求学生经常向他汇报新信息。三是吴老对病人非常好。这么大年龄了还出门诊,路上碰到人要他看片子,他就会停下来看,还交待助手安排后续治疗。四是手术技术高超、有魄力。尤其是魄力,对做好疑难手术十分重要。

回馈家乡

■经常与启东肝研所交流学术,到启东市医疗机构会诊病人。

施乐华说,现在托各种关系来找他求医问药的人很多,他之所以能做到毫无保留地有求必应,是因为感恩。他说,在事业上走到今天,与很多人的帮助分不开。

不能忘掉的还有家乡启东。启东有一个没有被破解的谜,即肝脏肿瘤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启东会有一个专门的肝癌研究所,而这个研究所正是施乐华的从医起点。作为业内知名专家,施乐华对于启东的医疗事业特别关心,经常与启东肝研所交流学术,到启东市医疗机构会诊病人。只要家乡有需求,即使自己忙碌走不开,也会安排同事前往提供帮助。

施乐华感叹,人生有很多机缘巧合。如果当年大学毕业时没有选择做交换生,他可能现在过着安逸的生活;如果不是勤奋好学,学好外语,也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诊疗技术;如果博士毕业时选择去了“待遇优厚”的三九医院,今天或许又少了一位权威的肝胆专科医生。“巧合之中也蕴含着必然,有了好学和坚持,就有成功的机会。只要心里装着病人,就能在救死扶伤的医学事业上走得更远。”施乐华信心满满地说。

人物简介

施乐华,1957年10月出生于启东市汇龙镇。1978年3月~1982年12月就读于南通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1989年8月就读于江西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0年9月~1993年9月考入第二军医大学,师从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留校,先后在长海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工作。现任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肝癌综合治疗。作为课题负责人,曾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级攻关项目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完成国家“863”、“973”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出版《肝脏胆道肿瘤外科学》《现代肿瘤学》《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学》《麻醉与复苏新论》《危重病人的麻醉》等6部专著。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各1项,全国医药卫生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