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挑人生
时间:2013-09-22 A+   A- 举报

傍晚时分,北新镇北新村百岁老人曹明元总爱沿着家门前新铺的水泥道上慢悠悠地散着步。夕阳把他瘦小单薄的身形拉长,斜斜投射在路牙上,长长的影子渐渐伸展,仿佛在缓缓地叙述着老人一个世纪的光阴。

1912年出生的曹明元称得上是第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纯正启东沙地人。老人说,咸丰末年,沙洲刚刚成片,父母即迁徙至启东,开垦定居。作为拓荒者的子女,曹明元血液里流淌着父辈的勇敢与担当,还有小农式的精明。

母亲早逝,曹明元早早扛起了家中的生计。上世纪30年代,时局动荡,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顿。为了贴补家用,曹明元往返于启东、海门两地,贩卖一些小物件,顺道也替人传送书信。有好几次,曹明元亲眼目睹其他小贩被流弹所伤,或者遭遇拦路抢劫,血本无归。由于惧怕,不少人放弃了这种挣钱方式,但曹明元仍一次次挑起扁担上路。为了防身,他特意到镇上的文化馆学习打拳。当时他才20出头,身高不足160公分,挥起拳头来,却也虎虎生威。

在那个普遍早婚的年代,家境贫困的曹明元直到26岁才与小他8岁的妻子结婚。随着四女一子相继出生,曹明元肩头的担子愈发沉重,他想方设法挣钱养活家人。有一年,家中黄豆丰收,精明的曹明元将豆子榨成油,把豆渣做成饼,拉到镇上去卖,狠狠赚了一笔。然而,当他准备再继续做生意时,国民党发行新货币,手中的钞票成了一沓废纸。“那心情就像在寒冬腊月里,被人用一盆凉水从头淋到脚。”心灰意冷的曹明元愤而准备参加革命,但看着一家老小,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男人先得撑起家。”

在儿子曹学文的记忆里,父亲踏实肯干又活络。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家人也没饿过肚子。曹学文说,那时父亲白天在棉纺厂工作,下班回家就忙着养猪、摸鱼。就这样,曹明元带着妻儿总算熬过了那段饥荒岁月。

1988年前后,妻子卧病在床,曹明元守候病榻,悉心照顾。喂饭、擦身……他事事亲力亲为,绝不让旁人插手。如此三年,直到妻子撒手人寰,曹明元恸哭不已。那时,曹明元已近耄耋之年。

在儿孙的陪伴下,曹明元渐渐走出了伤痛,恢复了往日的爽朗。90多岁时,他照常下地干活,有时甚至不顾家人的劝阻,挑着扁担,到镇上出售自家种的地皮小菜。老人说,年轻时,他靠着扁担,撑过了乱世;如今生活安逸了,这扁担挑起来更轻松了。

102岁高龄,曹明元依旧精神矍铄,看起来不过七八十岁。“我有5个孙女、3个外孙女、一个外孙,重孙辈的有7个。”老人细细数着,言语间满是儿孙绕膝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刘吟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