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郁冬梅发动高中同学,为贫困生小玲建立爱心基金——
将希望支撑到底
前两天,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医生郁冬梅接到了一王姓先生的来电,感谢她和她的同学们一直以来对其侄女小玲的资助。同时,王先生将感谢电话打到了市卫生局。这件悄悄做了2年多的善心助学好事才浮出水面。
2011年时,郁冬梅偶然听到在折桂中学任教的好友提及,班上有个叫小玲的孩子身世很可怜。当时,小玲上初二,父母都是聋哑人,靠在外地福利工厂打零工的微薄薪水,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小玲跟随爷爷奶奶在启东生活。后来,郁冬梅见到了小玲,孩子懂事乖巧,令郁冬梅心生恻隐,很快萌生了帮助她的想法。
不久,在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上,郁冬梅提及了此事。没想到,好几个同学异口同声要求加入郁冬梅的助学行动。“不如,我们以班级名义共同资助小玲吧。”在郁冬梅的建议下,启东中学94届高三(一)班的11名同学为小玲成立了一个助学基金,每人每期固定存入500元,并安排专人对每笔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账上没钱了,再通知续存下一期。郁冬梅说,他们为小玲办了一张银行卡,学杂费一并打入卡里,“这样我们方便,也避免孩子尴尬。”
去年,小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汇龙中学,大家格外高兴。“升入高中后,孩子的花销高出不少,学费、补习费、书本费等,每学期需要3000元左右。不过,我们这些同学都特别乐意坚持对小玲的资助。”在郁冬梅看来,小玲勤奋懂事,在生活上从没提过什么要求,对学习又格外认真。高一上下学期,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保持前十名。
近三年的交往,小玲早已和这11位叔叔阿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工作都忙,但一有时间,一定要出来和孩子聚聚。”郁冬梅说,新年里大家会一起给小玲包个红包,送上新年祝福;每逢换季会给小玲添置新衣,就跟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而在平常,小玲取得了好成绩,或碰上难题时,也会发短信告诉郁冬梅,“文理科分班,她也征求了我们的意见。”父母不在身边,很多时候,郁冬梅像妈妈一样,在关键时刻,给小玲指引。
上月底,郁冬梅买了些水果去探望小玲。临走时,孩子的爷爷奶奶又给她塞了满满一袋地皮小菜,“老人家很善良,地里长了什么好吃的,都想着给我们送来。”郁冬梅有些不好意思,但又不好推辞,这是老人的一片心意。
前段时间,郁冬梅又参与了几个朋友组织的爱心群,资助惠萍镇一名初一女生,“孩子的父亲得了肺癌,家里很贫困。”而对于小玲,郁冬梅和她的同学们都表示要资助到她完成大学学业,“她成绩好,考大学没问题。”
本报记者 刘吟菊 通讯员 梁枫 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