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咬咬牙”
时间:2013-09-12 A+   A- 举报

9月6日,在近海镇塘芦港村的一家海鲜馆内,黄士珍迎来了自己99岁的寿辰。阵阵爆竹声中,老人一身红装,在一群儿孙的簇拥下,笑得合不拢嘴。出乎所有亲友的预料,历经岁月艰辛与病痛折磨的黄士珍竟会这样轻松地步入了百岁。

1914年,黄士珍出生在寅阳镇江边的一个小村庄。秉承旧社会农村妇女特有的隐忍与耐劳,在丈夫去世后的近5年时间里,黄士珍独自拉扯着3个年幼的儿女。在大儿子施道权看来,母亲干起活来的麻利劲儿,丝毫不输给男人,“她从不说日子苦,总觉得咬咬牙挨挨便过去了。”

施道权8岁那年,黄士珍再婚,并生下一个小女儿。有男人帮衬,黄士珍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

1953年,面对接连上涨的长江水位,黄士珍毅然决定举家搬迁至现在的近海镇。当时,这块临近黄海的新围垦土地还是一片荒芜。施道权回忆,在近700亩的范围内,仅住着6户人家。贫瘠的土地和嗷嗷待哺的四张小嘴,令黄士珍倍觉艰难。她起早贪黑,一边和丈夫在农场打零工,一边想法改良土壤。每天天不亮,她就摸索着下地,佝着身子将秸秆一层层铺在盐碱地上。一连几个钟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生活如此艰辛,但在几个子女的记忆里,黄士珍没有过一句抱怨。两年后,随着大批农民集体迁入,这块盐碱地终于开始焕发生机。此时,黄士珍精心侍弄的五亩多田地,早已结满硕果。

苦难磨砺出黄士珍的要强个性,她从不愿在人前丢份。她总教育儿女,在家即使吃糠咽菜,在外也要表现得甘之如饴。正因为此,打小,无论施道权兄妹犯了什么错,黄士珍从不当着外人训斥,而是等到夜晚,邻居们都睡下了,再把孩子从暖烘烘的被窝里揪起来狠狠“改造”。在施道权看来,母亲就是用这种方式,培养着子女及自己的骨气。

1983年,相濡以沫的第二任丈夫撒手人寰,70岁的黄士珍悲痛欲绝。在上世纪人均寿命并不太长的年代,邻居们无不猜测,她可能也活不了多久。但黄士珍默默在田间地头劳作,排遣着心头的悲恸与孤寂,除草、施肥、收割……她用心血灌溉的土地,似乎也在给予她晚年生命的养分。时间如弹指,年过八旬时,黄士珍依旧精神矍铄。

86岁那年,黄士珍经历了人生中的一道大坎。一天,她爬高取物时滚落在地,致使大腿骨骨折。因为年事已高,血脉不畅,在病床上躺了仅仅3天,黄士珍的臀部、后背就长了褥疮,发炎流脓。儿媳和女儿轮流守护着,但情况并没有好转。不久,臀部的褥疮溃烂到隐约能见雪白的骨头。医院通知家属,回去准备后事。

此时的黄士珍已奄奄一息,精神却并未消沉。看着母亲明亮的眸子,子女们不愿就此放弃,回村后,为她请来了赤脚医生。剪掉烂肉,涂上厚厚的药膏,再裹上纱布,如此反复,医治的方法简单却残酷。作为一个当过兵的汉子,施道权在一旁看着心里都抽冷气,黄士珍硬熬着,哼都不哼一声。“我不会就做个瘫老太婆。”半年多的时间,黄士珍受够了这“剪肉”之罪,每每家人以为她要扛不住了,但她总是能咬牙挺过来。就这样,新肉奇迹般地长了出来,黄士珍的褥疮好了!

如今,年将百岁,黄士珍依然坚持独居。前后宅的两个儿媳负责她的饮食起居,女儿们也隔三差五地前去探望。虽然生性好强,不过跟晚辈,黄士珍却不爱计较,“心宽些,日子就过得更舒心。”

本报记者 刘吟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