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责任转为牵挂
时间:2013-07-05 A+   A- 举报

17年来,叶瑞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同村非亲非故的智障男子

当责任转为牵挂

吕四港镇范龙村的一间小屋前,一40多岁的中年男子原地转着圈,说着胡话,边上总有一位老人,细心地照看着。这样的场景,已持续了17年。由于老人从不提及,除了左邻右舍,无人知晓老人其实并非该男子口中所称的“舅舅”。直到今年年初,村里新上任的党总支书记董志松通过走访,老人义务照顾智障男子的善举才浮出水面。

中年男子名叫杨海华,16岁时因意外受伤导致智障,从此生活起居全由父母照料。父亲病故后,杨海华与母亲盛美英相依为命。17年前,盛美英患病,在上海的大儿子要接她去治疗,放不下家中的傻儿子,带着同行又不现实,盛美英陷入两难境地。时任吕四港镇坝头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叶瑞康听说后,主动来到盛美英家中,提出由他来照顾杨海华。叶瑞康在村里口碑好,两家住得也近,盛美英十分放心,内心是说不出的感激。就这样,盛美英每年有一半时间在上海养病的日子里,杨海华的生活就由叶瑞康照料。

揽下这份责任后,叶瑞康的生活节奏从此改变。每天早晨6点多,叶瑞康就起床上菜场买来杨海华喜欢吃的新鲜蔬菜和肉,随后做饭烧菜、洗衣晒被、买药喂药等。这一忙,把老两口原本悠闲的生活打乱了,老伴颇有些小情绪,叶瑞康就耐心地对老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渐渐地,老伴没了怨言,对叶瑞康的做法充满了敬意和体谅。她独自承担下家中大部分的农活,当叶瑞康有事无法抽空给杨海华烧饭时,她便会代夫行善。常有亲友不理解地问:“你这是图什么啊?”叶瑞康笑笑说:“我既然应诺照顾他,就有责任照顾好他。”

杨海华饭后要吃4种不同药,中午5粒、晚上8粒。每回吃药,他会像小孩一样抗拒甚至胡闹,叶瑞康总要连哄带骗。有一次,杨海华耍性子将整瓶药片扔掉,散落一地。叶瑞康没有训斥,而是平静地告诉他,这些药都是哥哥在上海辛辛苦苦挣钱买来的,是希望他吃了能好起来……一遍又一遍,杨海华突然蹲下身子将地上的药片一粒粒拾起来。药片沾到了尘土,担心药效受影响,叶瑞康当天下午就赶到市区药店重新购买。从此以后,杨海华竟然开始自觉吃药。有一回,叶瑞康一时疏忽忘了给杨海华拿药,出门前,杨海华喊道:“我还没有吃药呢!”这一声“责怪”让叶瑞康开心了好多天。

长期的朝夕相处,两人之间凝结下超越血缘的亲情,杨海华管叶瑞康叫“舅舅”,而叶瑞康也早把杨海华看作是自己的亲外甥。在悉心照顾的同时,叶瑞康还教杨海华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妈妈老了,总有一天你必须自己生活。”杨海华渐渐能够洗衣服、晒被子、整理碗筷,虽然做得不够好,但盛美英每回回家都能看到儿子的进步,她喜极而泣。

叶瑞康今年73岁了,杨海华依然是他的牵挂。即便盛美英在家的时候,他也总要去看看杨海华。而今,杨海华每回必须要看到“舅舅”来了才肯吃饭。

本报记者  朱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