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努力和坚持,让一个天生的聋孩子回到了有声世界
撼天母爱创造人间奇迹
4月15日,记者来到吕四港镇陈邱翠凤幼儿园。教室里,20多位小朋友围着幼儿教师任广裕开心地做游戏,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谁也不知道这位笑容灿烂的教师内心深处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史。
任广裕是吕四港镇人,今年43岁,从事幼儿教育25年。上学时,她是班里的文艺骨干,毕业后找了份满意的工作,又有了一个疼爱她的老公。1994年冬天,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让这个小家越发完美。然而没多久,任广裕察觉出了儿子的异样,似乎感觉不到声音对他的影响。儿子10个月大时,任广裕和爱人带孩子前往上海检查,检查结果让夫妻俩万念俱灰。医生说孩子天生性双耳重度失聪。
确诊的那一刻,任广裕瘫坐在地上,甚至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坚强的任广裕没有倒下,她振作起来带着儿子四处求诊,吃药、按摩、推拿,甚至配了助听器。到了3周岁,治疗对儿子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任广裕痛定思痛,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停止治疗,教儿子说话。
因为听不到声音,学习说话异常困难。最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气息不稳。为了打开儿子的气道,任广裕选择风大的日子带儿子来到海边,让他边跑边喊,声音力度够了才让儿子停下。然后,任广裕开始教儿子学习拼音,她和儿子面对面坐着,一遍一遍地说给儿子看,拿着纸条放在嘴前,让儿子感受气的力度。儿子舌头不灵活,发音不准,任广裕便用吸管放在儿子舌头上,强迫将儿子的舌头与上颚分开。一个拼音要学上成百上千遍。尤其是学习“ei”这个拼音,儿子怎么学都学不会,任广裕难受地哭了,儿子看着妈妈哭也跟着哭了。任广裕惊奇地发现,儿子一哭居然说对了。她猜测,可能是在哭的过程中气息顺畅了。为了让儿子学习更多的发音,任广裕佯装打他,让他边哭边说,直到儿子记住为止。
26个拼音,任广裕教了4年,儿子终于全都学会了。7岁时,儿子已经能够说一些简单的话,并能看懂嘴形。2001年,任广裕夫妇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北京某医院可植入人工耳蜗。于是,夫妻俩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上海五官科医院为儿子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虽然,儿子能够听到声音了,但依旧无法识别声音的信号,任广裕又对儿子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听力训练。
为了让孩子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任广裕选择让儿子到普通学校读书。新的困难很快又出现了,学校开始教英语。这对任广裕来说又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她像小时候教儿子学说话时一样重复了千百遍,教会了儿子26个字母的发音,然后每天通过播放收音机、DVD让儿子一遍一遍地练习英语听力。她总是鼓励儿子:“既然我们输在了起跑线,那就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儿子也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吐出英语发音了。
如今,儿子上高二了,虽然话说得慢一些,但已经能够与人进行基本的交流,对此任广裕深感欣慰。尽管儿子并不完美,但是只要一提到儿子,任广裕的眼里充满自豪:“我并不奢望他能够有多大作为,只愿他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
本报记者 徐冰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