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来,他在儿子、女婿、丈夫、老师的多重角色中诠释了——
一个男人的担当
1997年,带着炙热的追求,21岁的张范辉走进市实验小学当了一名数学教师,因为工作出色,第二年就当了一名数学教研组组长。正当张范辉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的家庭出现了一系列变故。
2002年春天,女儿还不到一周岁。张范辉的妻子每天持续高热达40度,在启东治疗一个星期后转入上海医院,经确诊患上一种叫成人STLL病。在上海住院治疗的18天,张范辉时刻相伴,不离妻子半步,直到妻子康复出院。而就在这时,父亲又因腰椎盘突出瘫痪,他又带着父亲多次前往上海就医,直到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
妻子是独生女,因为身体不好,照顾岳父岳母的责任自然落在了张范辉的身上。2007年7月,岳父患上肺部小细胞癌,只能靠化疗维持生命。每次去上海化疗,张范辉总是提前联系好医生、床位,亲自送岳父前往上海,办好一切手续后深夜返回启东,第二天又准时回到三尺讲台。做完化疗后,张范辉又亲自去上海将岳父接回家中。2008年10月岳父离开人世时,共做了20多期化疗,张范辉就这样来回往返了20余次。
还没来得及缓过气来,不久,张范辉的母亲又因胆管恶性肿瘤入院治疗。术后,因癌细胞转移,医院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张范辉含泪请求医生为母亲另外制作了一份假病历,将病情隐瞒。此后的8个月,他每天白天上课,晚上陪护母亲。即便再苦再累,他从来没有将情绪带到讲台上。在学生眼里,张范辉一直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好老师。在母亲面前,他总是笑对老人。
艰难的经历磨砺了张范辉,在承担家庭的重任的同时,张范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他挤出时间积极参与教学改革,2001年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获一等奖、2006年获南通市小学青年教师好课评比一等奖。这些年,他的30多篇论文在各类教育期刊上发表,2009年《面积的含义》教案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优质教案设计大赛一等奖,2012年又被南通市教育局授予南通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