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艰辛的求学经历,让她对贫困生怀有特别的情感。从自己挣钱起,她就当上了——
乐善好施的张老师
近海镇向西村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大善人”,她是今年86岁的离休教师张政。
张老的童年十分悲惨。7岁时父亲去世,她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工。13岁时,她从几个姐姐那里借来旧书,苦苦哀求母亲让她念书。经同意,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洗衣;中午一路奔跑半个小时到家,烧完中饭后,顾不得吃上饭就又跑去上学。由于经常饿肚子,张政长到16岁时个子跟八九岁的孩子差不多高。
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张政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也好。1948年抗战胜利后,她的老师推荐她当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张政自此走上了教师生涯。
儿时的经历让张政深知,学习对于一个贫困生来说是多么不易。“将来我有能力,就一定要尽全力帮助那些贫困学生。”这个念头在张政刚入学时,便深深烙印在了她的心里。记得一个新学期开始,她带的一个六年级班级有50多名学生,每个学生须缴纳4元钱学费,然而她只收到40多份。张政便找来那些没交钱的学生,问他们:“为什么不交钱呀?是不是家里有困难?”学生们一个个低下了头。这个情景刺痛了张政的心,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一年后,张政总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了一部分钱,帮所有缴不上学费的学生支付学费。
那时,张政的班上有一个叫蔡国良的贫困生,成绩优异,张政对他寄予厚望。蔡国良上初中后,张政仍然一直关心着他的学业。获悉蔡国良初中毕业因贫无力再继学业时,张政赶紧想法凑了10元钱,走了七八里路送了过去。当年蔡国良考上启东中学,张政又从自己每月38元的工资中拿出18元钱资助蔡国良。
离休后,张政获悉邻村的包一鸣因为家境贫寒无钱上初中,便主动上门表示每月资助他100元,勉励孩子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包一鸣考上高中后,张政每月资助他200元。
离休工资不低,张政的生活也十分节俭,但她从来没有多少积蓄,因为她一直把大部分钱都用来资助他人。张政记不清自己总共捐出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我从来没想要回报。贫困学子那份无法言表的无奈和艰辛,我都清楚,能帮到他们心里就觉得特别舒坦。”张政的想法很朴实。
本报记者 朱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