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扎实开展“启东好人”推荐评选活动,用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行善无疆,好人榜样需要褒奖,好人精神需要传扬。本版今起推出“寻找身边的好人”栏目,弘扬我们身边的平凡善举和高尚情操,让这份爱与付出汇聚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1月6日午后,记者敲开了瞿九能老人家的门,保姆将我们迎进陈设简单的屋子,随即向我们做了一个“嘘”的手势。阳台上,瞿老正一手拿着报纸,一手举着个放大镜,看得十分入神。就是这样一位神态安详的老人,怀揣一颗慈善之心,多年来默默地捐助着素不相识的受困人群。
今年90高龄的瞿九能是一位离休干部。抗日战争期间,瞿九能在老家正诗乡(今圩角)参加过担架队,目睹激战中的生与死,真切感受了生命的可贵,从此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对人生充满乐观。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外地工作了20多年后调回启东,直至1982年离休。
赋闲在家的日子,瞿老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读报。每天上午,保姆都会按时下楼帮他取来订阅的报纸。然后,他就安安静静地坐在他“专属”的躺椅上细细品读。从国际国内要闻到百姓寻常小事,老人读得很仔细,并常常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年少时的经历让老人对贫困人家特别同情,每每读到有关弱势群体的报道,瞿老总是感慨万千,甚至悄然落泪。
2005年的7月27日,《今日启东》刊登了一位母亲唐水英的求助:因医疗费难以为继,身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女儿邵燕楠治疗即将中断。瞿九能看到报道后,先后两次通过市新闻信息中心向小燕楠捐助600元钱。2007年6月,善良的老人又为罹患白血病的魏海燕捐资300元。老人的想法很朴实:“生命是多么可贵啊,不能轻易放弃。希望我的绵薄之力能帮上点小忙,让他们不要绝望。”
2008年元月7日上午,瞿九能从乡下走亲访友后回到家,第一件事就开启邮箱阅读前两天的《今日启东》。当读到元月4日三版头条《贫穷,不是放弃生命的理由》一文时,瞿老对郁维兴的不幸遭遇和无奈放弃十分就痛心,当即决定捐出500元钱,资助郁维兴动手术。当天下午,瞿老就不顾因患脑梗塞带来的行动不便,打的来到市新闻信息中心捐款。同年5月13日,被四川省汶川同胞的灾难震撼,老人立即赶到银行取出一张未到期的1000元存单,将款子寄往四川。
2012年,瞿九能又先后5次向市慈善基金会捐款12500元,还向患病儿童苏玉峰、丁佳锦捐款4000元,向云南地震灾区捐款3000元,向重病患者徐松鹤捐款2000元……
老人唯一的收入就是离休工资,他一生节俭,结余下来的钱大部分用来捐助他人。当记者向其询问具体的受惠人数和捐款数额时,老人却一无所知,他甚至连一个受助对象的姓名都想不起来。原来,老人患脑梗塞多年,记忆力不断衰退。“我不想记,也不需要记,只要能帮得到人,我就开心了。”老人的一席话说得朴实而轻松,却如一股强大的热流,暖了人心。
本报记者 陆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