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奔西跑采价忙
时间:2012-08-22 A+   A- 举报

经常逛市场,却只为做记录;“价”比三家,却常常只问不买;不从事零售业,却熟知市场上720多种商品的价格……这就是两年前国家统计局启东调查队专门聘请的采价员——

东奔西跑采价忙

“这韭黄多少钱一斤?”“花菜呢?”“能便宜点不?”8月19日8时,在公园路农贸市场,记者跟随48岁的采价员张红体验了一次“菜价采集”。“9点前,我必须把这些价格数据上报。”张红说,目前CPI备受关注,他们的工作也尤显重要。“我们采集的价格为CPI的测算提供最原始的数据基础。”

5天一周期,采集定时定点

“农副产品,每隔5天采集一次价格,每月采价6次,当天9点前必须上报采集数据;工业消费品价格,每月采价2次,时间为当月的5~10日以及20~25日。”在张红家的日历簿上,每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都用红笔重重地做了标记,“别人一周7天计算,我却按照每5天一采价周期来算日子。”张红打趣道。

“别看采价员每月只有大半个月的时间处于工作状态,但这段时间着实累人。”张红告诉记者,每到采价日,她总是手握纸笔,穿梭于市区各大商场及农贸市场。“最多时,一天得跑十几个点,采集几百种商品的价格,忙得连早饭都来不及吃,一天下来,小腿肚直打颤,吃力得很。”

自打做了采价员,每年的梅雨季节尤其令张红头疼,为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采集任务,她常常被雨水淋湿。“价格数据采集,讲究定时定点,即在规定时间到规定调查点进行采价,以减少客观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因此,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我们都得准时到岗,开展工作。”张红说。

义务宣传CPI,付出终得理解

一支圆珠笔、一张打印的商品价格检测表、一个注明采价员身份的工作证,最初,当张红的这一形象出现在各大商场时,她颇“不受待见”。“当时,人们并不了解何为CPI,更不知道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关联。”张红说,在工作的前半年,她遭遇过白眼、吃过闭门羹,“也想过放弃,但咬咬牙还是坚持了下来。”

张红回忆,她第一次到市区某电器商行采集价格时,被营业员整整“晾”了一小时。“当时,无论我怎么说,她都不愿意告诉我实际成交价格,真是让人又气又急。”聪明的张红只得打起“熟人牌”,通过在电器商行工作的老同学“牵线搭桥”,她很快与几个采集点的营业员们熟识了。“起初,他们碍于情面,不得不告诉我成交价格。但每次采价,我会顺便给他们普及CPI的相关知识。现在,不需要我询问,他们便主动报给我成交价格。”张红颇为自得,“这样,工作轻松不少,付出总算得到回报了。”

“十八般武艺”,套取最真数据

测算CPI所需的价格,并不是商品挂牌价而是消费者实际所承受的价格。在将近两年的工作中,张红发现,在挂牌价与成交价之间,往往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价格采集工作的难度。”

开门见山式、迂回询问式、广听默记式、择机问价式……为了从商家口中“套取”最真实最准确的成交价格,张红练就了“十八般武艺”,“针对不同情况,我会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张红告诉记者,譬如采集菜价时,她多采用“广听默记式”,而在家用电器价格的采集上,“择机问价式”则最具优势。考虑到商家报出的成交价与实际存在的细微出入,张红常常“旁敲侧击”,一件商品的价格总要颠来倒去问上四五遍。“店家总嫌我啰嗦,不过我采集的价格数据可关系到CPI测算的准确率,马虎不得。”

张红说,3个月前,手持数据采集系统开始试运行,“这个系统推行后,通过手机,我们采集的价格数据便可直接上报给国家统计局。我可更得在价格的准确性上较真了。”

本报记者    刘吟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