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十佳医生”群体掠影
阅读提示
在我市,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奋战在救死扶伤一线。多年来,他们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近日,记者走近启东市“十佳医生”,亲身感受他们悬壶济世、行医为民的高尚医德。
姜觉如 48岁 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
“将心比心,病人就是我的亲人!”
“叔叔,你身体好点了吗?”“阿姨,今天感觉怎么样啊?”11月11日上午,在市人民医院内科病房内,记者找到了正在查房的姜觉如。“姜主任喊我一声‘叔叔’,我这心里感到暖洋洋的。”病床上,一位老人欣慰地说道。
在呼吸内科,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清楚,姜觉如的手机是最忙碌的。一年365天,没有特殊情况,他不能离开启东一步,他没有一个节假日,他的手机必须24小时候诊。有时候下班刚刚回到家,一接到电话,姜觉如就得立即赶到医院。前不久一个晚上,深夜11时左右,他的手机又响了:一男子遭遇车祸,头部、胸部外伤入院,支气管远端发现一枚脱落的牙齿,需要内科医生紧急会诊。而那一天,姜觉如的车碰巧坏了在修理。接到电话后,他从家里一路小跑赶到了医院。制定急救方案、插入电子支气管镜、钳出异物……等到病人转危为安时,已是凌晨3时了。回到家头挨着枕头刚两小时,电话又响了,他床位上的一个病人病情恶化,需要他立即前去抢救……
这样的经历实在太多了。有一次家里有急事,可姜觉如又接到一个电话不得不赶往医院。回家之后,妻子一怒之下将他的手机扔进了垃圾桶。没想到,手机在垃圾桶里又响了起来。他从垃圾桶里捡起手机,一接听原来又是医院有事!妻子气得直跺脚。自从当上了内科主任,姜觉如平均每3天就要夜间出诊一次,最多的一个晚上,出诊呼叫居然达到了七八次。用他爱人的话说:“他已经卖给了医院。”
“我们呼吸内科95%以上的病人是老年人,他们最需要医生的关怀,除了生理上还有心理上。”一边查房,姜觉如一边与记者搭着话。在整个科室里,姜觉如的治疗方案详尽仔细是出了名的,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经济承受能力,每个方面他都得反复考量。
3年前,姜觉如认识了离休干部倪老。倪老因为肺癌住院,每天躺在床上不能翻身,每次吃饭都要端到嘴边,每吃一口都要费上很大的力气。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隔一段时间就会找一个医生,声称晚上失眠要吃安眠药。姜觉如无意中发现,他们科室里好几名医生都曾给倪老开过安眠药,于是放心不下来找倪老聊天。他坦诚告诉倪老:“你的病还有希望治愈,我一定会尽力!”一席话说得倪老热泪盈眶,把偷偷积攒的将近100粒安眠药全部拿了出来。从那天起,姜觉如不管多忙,每天都会抽点时间陪老人说说话,提振他的信心。经过综合治疗,倪老在病区安然无恙地度过了3个春节。直到去世前,他还握着姜觉如的手,向他表示感谢。“将心比心,这些病人就是我的亲人啊!”姜觉如这样说道。
范毕辉 52岁 市中医院内科主任
“病人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范毕辉在市中医院已经工作了整整28年。28年来,他从来没有让一个患者在他那里遭受过冷遇,也从来不让不合理的处方在他的手中开出。他经常告诫科室里的同事们:“金钱不是一切,病人满意才是我们医生最大的心愿。”
11月10日下午,记者在市中医院病区办公室见到范毕辉时,他正与一对老夫妻聊天。原来,两个老人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范毕辉正详细地向他们提出治疗建议。10分钟后,两位老人满意地起身准备离开。得知记者前来采访,老人对记者说:“范主任真是不错,与我们素不相识,我们每次来找他咨询治病的事,他总是十分耐心。我们就相信他!”
市中医院收治的病人中农民居多,多数家庭经济拮据,病情往往拖延已久,无奈才来看病。范毕辉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力争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他也经常告诫科室里的医生,不允许乱开大处方,一定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特别是抗菌药物,没有适用症,坚决不允许滥用。能用一种抗生素治好的病决不用两种,低价药能治好的病,决不开高价药或推介新特药品。去年7月,科室内收治了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为患者家境不好,范毕辉在制定每一个治疗方案时总是精打细算,以用最少的药费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两周后,病人痊愈出院,因为节省了一大笔医疗费用,患者和家属握着范毕辉的手连连表示感谢。
除了为患者省钱以外,范毕辉坚决不收病人的红包。今年3月的一天晚上,合作镇无畏村81岁老人陆美兰突然昏迷不醒,口吐白沫。接到老人家属的求救电话后,范毕辉最快时间赶到老人的家中,经初步检查判断为因冠心病、房颤并发脑栓塞,病情危急,需马上送医院抢救。范毕辉立即叫来救护车,护送病人到医院,随后联系医院CT室做好检查准备,并安排好住院床位。经过积极抢救,病情终于稳定下来。而此时,已是深夜12点多。出于感激,第二天,老人的儿子硬要塞给范毕辉1000元红包,被他一口回绝。经过再三劝说,病人家属终于收下了退回的红包。还有一些实在退不掉,他也会如实交给医院。
“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范毕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总是说:“病人能把生命相托,这是对我们的信任啊!我们决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要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病人满意。”
杨开宇 39岁 市妇幼保健所妇女保健科主任
“在病人微笑中收获幸福与满足”
“杨主任,你帮我看看这份报告,我的问题严重吗?”11月15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市妇幼保健所乳腺专科门诊时,一位妇女正手持一份报告单,满脸焦急地问道。“大姐,你不用担心,是乳腺增生,我给你开点药,注意观察。”杨开宇笑着说道。听完这话,那个妇女立即松了一口气。
1992年,杨开宇从泰州卫校毕业后来到市妇幼保健所。在从事妇女保健工作时,杨开宇发现,乳腺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 这坚定了她把乳腺疾病治疗作为主攻方向的决心。2001年,杨开宇在南通某乳腺专科门诊进修半年,回到市妇幼保健所,在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乳腺专科门诊。这是启东目前唯一的乳腺专科门诊。
这些年来,杨开宇还多次前往上海、南京、南通等地进修。在进修过程中,她带着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虚心向老师们请教,不断学习和掌握乳腺病诊治新知识、新技术,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如今,杨开宇已成了启东治疗乳腺病的权威,每天前来她的专科门诊看病的患者有近20人。
去年,吕四港镇的郁女士来到她的门诊,郁女士乳房不适已半年,曾在多家医院治疗始终不见效果,也有医生诊断其为乳腺癌。在他人的介绍下,郁女士来到了杨开宇的乳腺专科门诊。经过检查,杨开宇确诊郁女士患的不是乳腺癌,随后她对郁女士提供了下一步治疗指导,嘱咐她长期进行辅助内分泌治疗。当郁女士完全康复回到工作岗位时,她激动地说:“当初我都做好死的准备了,没想到又活了回来,这都要感谢杨医生。”
“我们乳腺专科门诊主要是对乳腺疾病进行筛查和提供一个保健指导。很多到我们这里来普查的病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疾病前兆,一旦检查出有些问题就非常紧张。因此,我们作为医生,一定要有耐心和爱心。”这两年,市妇幼保健所对全市35岁至60岁的妇女进行“两癌”筛查,其中筛查出不少患上乳腺癌的病人。一次检查中,杨开宇如实地将一位妇女患上乳腺癌的情况告诉了她。但那位妇女觉得自己不痛不痒,认为医院想拉病人赚钱,很不高兴地走了。不久,她感到病情加重,又找到杨开宇。杨开宇毫不介意,立即向她提出开刀治疗的建议,并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在杨开宇的心目中,无论对方职务高低、贫富贵贱,她对患者均一视同仁。只要是对病人有利的事,她都会全心全意地去做。“我们与其他医院有所不同,工作量大又十分琐碎,但我又总能在病人的微笑中收获幸福与满足。”杨开宇说道。
图为姜觉如在查房。
本报记者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