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拳拳爱心
时间:2011-09-29 A+   A- 举报

去年5月份开始,东海镇兴旺村年过八旬的戴学儒老人每月向市慈善基金会捐钱。尽管每次捐款的数额有限,但此心无垠。老人说,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多贡献一份爱心。

八旬老人的拳拳爱心

“我只想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9月23日上午,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东海镇兴旺村戴学儒老人的家,一见面,老人就笑呵呵地说。

两间七芦头的平房,屋内简易陈旧的摆设,唯一值钱的物件就是一台冰箱。85岁的戴学儒衣着简朴,可就是眼前这位平凡的老人,从去年5月份开始,每月向市慈善基金会捐钱,从最初的每月100元,到现在的每月200元,从未间断过。

在与老人的闲聊中,记者大致了解了戴学儒老人这平凡的一生。老人于1927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税务征收员、北新税务员、圩角税务所长、惠萍供销社主任,1980年10月从兴垦食品站退休。退休后,老人与老伴两人回到老家,过起了安逸的田园生活。

老人共育有7个子女,日子过得紧巴巴。退休后,戴学儒的退休工资一开始只有59.5元。老伴患有脑梗塞、肺气肿等毛病,常年需要服药,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夫妻两人都是精打细算过日子。最近几年,老人的退休工资逐年见涨,手头宽裕起来,他便萌发了捐钱帮助他人的想法,后因老伴的病情加重,一心照顾老伴,捐钱的事情暂时被搁置下来。去年3月份,戴学儒的老伴因病离世。料理完老伴的后事后,他便一门心思筹划捐钱的事情。

为了取得子女们的支持,去年4月份的一个晚上,戴学儒把7个子女全部召集回家,开了一个小型的家庭会议。老人一开始就表明观点,把自己要去捐钱的想法向子女们说了一遍,孩子们听完后全部点头同意。“我们自己都有收入,父亲要把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本身就是一件积善行德的好事,我们都支持。”7个子女一致赞同。

就这样,去年5月份,戴学儒来到市慈善基金会,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老人本想每月捐100元,但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往返不方便,便一次性捐了800元钱。拿着捐钱的收据,老人的心情特别激动:“我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心里特别开心。”

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他身处旧社会,家里特别穷。时常过着吃了上顿吃不到下顿的苦日子,都是靠着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穷人们才盼来了好日子。“知恩就要图报,现在自己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就一定要伸手帮一把。”

今年4月份,老人再一次来到市慈善基金会,一次性捐了2400元。老人说,自己对物质生活没有多少要求,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自己能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像他们这一辈的人,都不愿乱花一分钱,一辈子就是这样过来的。本来计划每月捐助100元,现在党给自己加了工资,他每月捐款变成了200元,以后都会这样。

今年6月,老人去邮局办事,无意中看到爱心包裹的宣传,他拿出了100元捐给了宁夏一名叫王瑞的孩子。老人得知村里的爱心书屋缺少书籍,他捐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73本刊物,供村民们阅读。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捐款活动中,都会出现老人的身影。

“哪里有困难,我就要向哪里捐钱,只要我还活着,就要继续去捐钱……”记者结束采访时,老人真诚地说。

本报记者   蔡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