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乡亲健康35载
时间:2011-09-19 A+   A- 举报

阅读提示

在海复镇搬场村,有一个平凡的乡村医生,名叫何亚娟。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她背着药箱走村串埭,默默行医35载,足迹踏遍了该村方圆2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只要提及何亚娟,当地的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


9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海复镇搬场村的卫生服务站,正巧碰上2个村民在卫生站看病。得知记者前来采访何亚娟,两人都竖起了大拇指。“何医生在我们村里行医30多年了,我们平时有些有小毛病都找她看,她给我们用的都是最便宜最有效的药。”一个正在看病的妇女告诉记者。

上世纪70年代,初中毕业的何亚娟被村民推荐去学医。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习了内科、外科等医学临床知识,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身为乡村医生,其实很苦。”何亚娟告诉记者,她所有的医疗设备就仅有一个药箱,也就是这个药箱,陪伴了她所有的从医生涯。然而,在如此简陋的工作条件下,何亚娟凭着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

一个冬天的夜晚,已经入睡的何亚娟接到村民朱庙桃家人的电话,称朱庙桃突然腹痛难忍。何亚娟马上背上药箱来到朱庙桃家中,痛得在床上打滚的朱庙桃一看到何亚娟,像见到了救命恩人:“快帮我看看,我要痛死了!”何亚娟仔细询问后当即判断:“不是肠胃炎,必须马上送医院。”“那么晚了,先开点药或打上一针看看,明天再说吧。”朱庙桃的家人犹豫道。“不行,可能是胃穿孔,病情不得延缓,必须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在何亚娟的坚持和护送下,凌晨1时,朱庙桃被送进了医院,急诊医生根据何亚娟的描述,立即对朱庙桃进行全面检查。急诊医生告诉何亚娟:“确实是胃穿孔,再晚来一会儿命就没了。”听到医生这话,她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尽管村里有卫生服务站,很多病人都会来服务站看病,而对于那些年老体弱的老年人,何亚娟却一直坚持上门服务。2009年3月18日,村里一个村民前来看病,何亚娟诊断其患上结核病,立即送他到市疾控中心接受治疗。送完病人回家途中,何亚娟又接到一个村民让她前去看病的电话。“马上就来!”匆匆挂上电话,她骑着电瓶车往村里赶。也许是赶得急,在一个路口与一辆摩托车相撞,摔倒在地,何亚娟痛得差点昏死过去。闻讯赶来的爱人将其送到医院,经诊断是脚踝骨折,用石膏固定好后,医生叮嘱她至少卧床休息一个月。然而,想到很多病人还等着她去看病,刚从医院出来,她就让爱人把她送到病人的家中。

“她当上这乡村医生的35年里,从来没有为个人原因耽误过给病人看病。”何亚娟的丈夫告诉记者,在养伤的那些天里,她每天都让丈夫用车子接送。她还忍痛用绑着石膏的腿走路,给病人送药、打针。原本一个多月就能恢复的腿,竟然过了5个月才得以恢复。

乡村医生的报酬待遇与出诊挂钩。然而,何亚娟每次出诊,都是选择用最少的钱给患者最有效的治疗,还常常为病家倒贴钞票。村里有一个叫范本祥的残疾人,50多岁了,无儿无女,住在镇上的敬老院。老人一条腿被截肢,长时间卧床导致身上长满褥疮。何亚娟知道后,坚持每天上门给老人换药,分文不收,五年如一日。“没有亚娟,我就活不到今天。这份恩情,只有来世再报了……”5年前,范本祥在弥留之际说下了这番感人的话语。

直到今天,何亚娟还是海复中心敬老院的常客,只要工作人员一个电话,她就马上赶到敬老院给那里的老人看病。今年8月6日晚,台风“梅花”来临时,何亚娟接到敬老院电话,说院里一个老人摔倒后,叫嚷着要亚娟来看。何亚娟顶着狂风暴雨来到敬老院,其实老人问题不大只是擦破了点皮。她给老人上了药,一分钱也没收。“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不管能不能看好病,只要你来给她看看,她心里就感到安慰。”何亚娟说。

时光荏苒,当年青涩的赤脚医生,如今即将步入花甲。何亚娟告诉记者,乡亲们对她的信任,就是对她这些年来的最好回报。“是当年父老乡亲们的信任让我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我守护的不仅是乡亲们的健康,还有这份信任和医生的责任!”

本报记者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