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全靠他
时间:2011-05-17 A+   A- 举报

——记残疾人自主创业先进典型黄哲辉

阅读提示:

他身残志坚,在家乡小镇开了家电器修理店,自食其力;他酷爱电子,曾多次在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中跻身电子装配与测试组三甲;他天性乐观,从未因身残而对生活抱以埋怨;他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为生活加油。他就是患有小儿麻痹症的黄哲辉,2010年启东市残疾人自主创业先进典型。

5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海复镇的哲辉电器修理店时,51岁的黄哲辉早已在门口等了。初见黄哲辉,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身材高大,戴着金丝眼镜,似乎跟“残疾”这两个字搭不上边。然而,就在黄哲辉热情招呼记者一行,并转身回屋拿凳子时,记者才发现他的左腿很不灵便。

黄哲辉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考大学本来不成问题。但由于身体残疾,黄哲辉能选择的只有师范专业。时值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半导体刚刚出现,黄哲辉便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黄哲辉毅然放弃“大学梦”,决定在家自学无线电。

当时,一个半导体要20多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但为了支持儿子自学,父亲咬咬牙领着刚高中毕业的黄哲辉到汇龙镇买下了一个半导体。也许正是因为家人的支持,黄哲辉才学得十分带劲。白天,他要和村里人一起到地里干活,只能利用晚上和雨天学习无线电知识。劳累了一整个白天,黄哲辉往往身心疲惫,而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左腿,还时不时地隐隐作痛。但黄哲辉从未松懈,总是利用所有“边角料”时间抓紧学习。半导体的无线电技术看似简单,实则十分繁复,黄哲辉总是一点点琢磨、一点点探索。在自学5年之后,黄哲辉终于成功自制了一个半导体。“那时是夏天,天气很热,我听着半导体发出了声音,什么炎热酷暑都忘记了。”忆起当时的情景,黄哲辉很是兴奋。

那时家里困难,自己生活不便,平时总是姐姐和弟弟照顾自己,黄哲辉便想通过开爿半导体维修店,赚点钱,补贴家用。在熟人的帮助下,维修店开起来了,但由于那时半导体还未普及,店里生意清淡。无奈之下,黄哲辉只得放弃。

黄哲辉在第一次开店失败后,就到上海闯荡。为了讨生活,他还曾做过电工。在一次施工中,黄哲辉爬到八角梯上安装电线,因为左腿不灵便,黄哲辉身体一晃,整个人就往前倾,眼看就要倒下。“当时,一看形势不对,我立马就从梯子上跳了下来。幸好没事儿,就崴了脚。如果真从梯子上摔下来就没这么好运气了。”黄哲辉回忆说,这件事后,合作的伙伴都不愿意把活交给他。其实黄哲辉知道,依他的身体条件确实不适合这份工作,说不定哪天真的是害了自己也拖累了别人。思来想去,黄哲辉还是决定回老家开电器维修店。

在2000年以后,电器日益普及,电视机、电冰箱,甚至电脑,都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这让黄哲辉看到了开电器维修店的良好前景。但与此同时,开电器维修店的技术要求也更高了。仅凭先前自学的一点无线电基础知识,显然无法适应这项工作,黄哲辉又重新捧起书本研究起来。各种电器的元件、线路图他都一点点仔细琢磨,拆旧装新、再拆再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黄哲辉终于熟练掌握了各种电器的内部构造及其维修方法。

2003年,黄哲辉重新开起了一家电器维修点。这次他店里修理的东西可就多了:电视机、电冰箱、电饭煲都能应付自如。但黄哲辉依然坚持学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开始以函授的方式自学电脑,此后在研究电视机的维修时,黄哲辉便利用电脑数据原理,创造性地发明了电视机的数据恢复技术,给当时由于技术局限本无法维修的电视机带来“新生”。正是由于黄哲辉爱好学习,总能适时发现、研究先进的维修技术,服务广大村民,所以他在村里口碑很好。“现在我们家的开销都从这个店里出,我们一家三口全靠他。”黄哲辉的妻子谈起丈夫满脸自豪。

本报记者   刘吟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