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时代领跑者
时间:2011-04-29 A+   A- 举报

他们都曾是行业标兵,都曾以自己忘我的劳动激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如果说过去的岁月是珍贵的底片,那么他们身上所集中体现的劳模精神,则是那些底片中闪耀的亮点。时代在变,劳模精神内涵不变。在又一个“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那些不同时代启东最出色的劳动者,用他们的故事,展现劳模风采,解读劳模精神。

70年代 “头发白了,奖状还是红的!”

68岁的陈荣目前独住,最近3年,3个至亲相继离他而去,两个女儿都在汇龙镇工作,南阳镇合丰村12组一幢四楼四底的楼房就显得有点空荡。“别看家里陈设简陋,这里藏着我的一笔精神财富——年轻时获得的荣誉证书。”陈荣说,“现在,头发都白了,但奖状还是红的。”

1962年,20岁的陈荣成了当时启东县第一航运公司的一名司机,主要负责拖轮机器的维修保养,保证其在行驶途中正常运转。那时,航运公司经常在职工中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比节省燃油方法,比拖轮运行天数,比节省维修费用。陈荣在23号拖轮工作,他积极响应公司提出的“小修不进厂,大修自己搞”的口号,很注意日常保养、周期性保养,及时发现并修理小毛病,使机器一直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只有小学文化的陈荣在实践中摸索,维修技术日臻成熟。每次考核,陈荣负责的拖轮各项业绩一直遥遥领先。

因工作特殊,一年365天,陈荣常年在上海、浙江等地跟船跑运输,船出去一次,常常是几个星期甚至几十天才能回启。出门时间一长,大家都是归心似箭,而陈荣往往主动留下来值班,把回家的机会让给别人。在1977年推荐省劳模时,陈荣在公司1000多名职工中脱颖而出。“那次去南京接受表彰时,单位还敲锣打鼓欢送。”陈荣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荣誉来之不易,要保持它更不容易。”头上拥有省劳模光环的陈荣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福在后。一次,拖轮在行驶过程中,螺旋桨被水下的网条缠住,不能前行。此时正是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陈荣二话没说,跳入河中,用刀割掉网条。回到拖轮时,他已冻得脸色发紫,说不出话来。1987年,陈荣又荣获南通市劳动模范称号。

退休后,陈荣回到南阳镇的老家,却依然是个热心人。村干部有啥吩咐,他都竭力帮忙,发发资料,收收款项;村民有困难寻求帮助的,陈荣也从不推辞。前两年,村里兴建埭路,陈荣除自己捐款外,还协助村干部到企业里积极筹款。最近几年,陈荣利用在村民中树立起来的威信,开始协助村干部做起了“老娘舅”,每次,只要是他出面,总能让双方握手言和。村民们都这么说:“陈劳模是个认真人,不会说假话,我们相信他。”                       范存娟

80年代 “我不能给红本本抹黑!”

4月25日下午 ,记者见到施成钜老人的时候,他正忙着将捡来的帚把重新扎紧。60多平米的小屋显得有些拥挤,角落里塞满了塑料瓶、纸箱、废纸等。“家里有点乱,屋里的这些东西都是捡来的,扔掉多可惜啊,重新整理一下还能用呢。”就是眼前这位瘦弱的老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是一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47岁那年,得知汇龙镇清洁管理所招收环卫工人,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报名,没想到真被录取了。”当被问起工作经历时,施老略显羞涩地告诉记者。自从干上垃圾清运工后,施成钜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垃圾拉了一车又一车,大街小巷跑了一趟又一趟,一天下来,他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脚痛。施成钜以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服务单位及同事们的好口碑,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劳模、南通市先进工作者、启东县劳模等多项荣誉称号。

获得了这么多荣誉,加上上了年纪,单位的同事们都劝他工作别太卖力,适当注意休息,别把身体累坏了。但施成钜每次都回复得如此认真:“以前,我没想过我能当上环卫工人,更没想过一个清洁工也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这是政府对我工作的肯定,我不能怠慢了这份荣誉。清运垃圾是我的本分,除非我躺在床上爬不起来了。”直到1986年退休,施成钜基本上没有过休息一天,天天都在垃圾清运一线。

退休后,施成钜虽然每个月都有退休金,但他也不愿意闲着。跟平时上班一样,施老每天早早地起床去街上转悠,路边的垃圾都躲不过他的眼睛。 “我儿子说我患上了职业病,就喜欢和垃圾打交道。”施老笑着说,“我看着干净的街道,心里觉着舒服。”施老说,最近几年,他还学会了垃圾分类,把捡来的垃圾拿回家,然后采用他的“施氏”分类法,大凡能用的,他都会拾掇一下为他所用,不能用的就卖给废品回收站。“用孙子的话说,我过的是垃圾王的环保生活。”施老调侃自己,虽然自己已经88岁了,但再捡个几年垃圾绝对没问题。

临走时,施老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一本本荣誉证书。他说,这是他一生的骄傲,正是这些红本本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到老也不能给它抹黑。                     蔡樱子

90年代 “感谢投递员这份工作!”

4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市邮政局经营服务部,蔡洪平正忙着给下属布置任务。得知记者的来意,蔡洪平笑呵呵地说:“当初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时候还是一名普通投递员呢,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明年我就要退休了。”

1970年,刚刚年满17岁的蔡洪平当上了一名投递员。上班第一天,蔡洪平穿上了绿色邮政制服,别提有多神气了。从那天起,一年365天,蔡洪平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骑着自行车将一封封信函、一份份报刊投送到用户手中。20多年间,蔡洪平从未出现过一次错投, 先后救活500多封“死信”。“那时候电话少,写信是很多人互通信息的唯一途径,所以,对进入邮包里的每一件信件我都怠慢不得。”蔡洪平告诉记者, 一次,他遇到一封从香港寄来的信,信封上这样标注:启东县南阳村东南约三里,徐丽贞收。蔡洪平每天都带着这封地址不详的信,边投递边查找,5天过去了没有丝毫线索。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继续踏户寻找,终于在第7天的时候找了收信人。当徐丽贞拿到失散30多年的亲人来信时,蔡洪平竟比徐丽贞还显得激动。

蔡洪平乡邮路上有不少上了年纪的独居老人,蔡洪平还经常会抽空去看望他们,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一位姓张的老人,他的妻子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次路过张姓老人家时,他总要给老人提水、煮饭……10多年来,不明原委的还以为他是老人的亲儿子。

在蔡洪平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份份荣誉证书,有启东市先进工作者、南通市劳模等,还有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面摆放了一块“五一”劳动奖章。显然,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蔡洪平的心血和汗水。蔡洪平小心翼翼地拿起奖章说:“我把它视作宝贝,平时一有空就拿出来掂着看,上次外甥女调皮拿出来玩,还被我训了一顿。”蔡洪平告诉记者,虽然不当投递员已有10多年的时间,但是他依然感谢这份职业。这份工作不仅带给了他荣誉,还教会了他如何做人。               蔡樱子

新世纪 “我不是什么精英师傅!”

今年60周岁的毛纪治退休前是市供电公司的一名职工。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 他善于在实践中摸索、积累、提高,从一名普通检修工成长为江苏省惟一的变电检修技能一级专家、高级技师。去年4月27日,毛纪治和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人民授予的崇高荣誉。

从第一天踏上工作岗位起,毛纪治就以“要给千家万户送好电,自己首先要‘充电’”为座右铭。多年来,他记下的学习心得笔记足有几十本之多。面对疑难问题,他总是迎难而上,非把问题搞清楚才罢休。他也因此在液压、气动和弹簧机构等高难度故障处理方面积累了独到经验。一次,公司一台气动机安全阀漏气,几班人马前往,均未解决问题。毛纪治凭着对设备的熟悉和精湛的检修技术,经过具体对照分析,根据阀门结构重新车制零件,竟然手到病除,解决了漏气难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毛纪治的带领和主持下,公司先后完成了30多个技术革新项目,这些项目不但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技术顽症,更替全国同行解了燃眉之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变压器渗漏油是变电运行中的顽症,也是全国电力行业的老大难问题。毛纪治经过700多个日夜的反复试验,终于攻下难关。同行纷纷慕名前来邀约,他先后十多次主动上门传授经验、解疑释难。此外,他研制的声光“五防装置”,使公司多年未发生误操作事故,创下连续3745天安全运行的记录。

作为江苏省内变电检修行业惟一的一级专家,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去发现和帮助年轻技工成长、成才,身体力行地教大家如何做人,并通过培训班讲课、工作中传授、事故现场处理、业余讲解等多种途径,把道理、经验与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如今,他的这些徒弟也已成为岗位精英,其中有7名是江苏省二级专家,有一名还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因此,不少人都尊称他为“精英师傅”。而严谨的毛纪治却总是摆摆手,连说“不要这么称呼我”……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