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走来草根写手
时间:2011-04-20 A+   A- 举报

家住汇龙镇城北村的吴平忠自幼喜好与文字打交道,而今虽年逾花甲,依然笔耕不辍,现已创作文学和曲艺作品达10万多字。他生性开朗,创作往往就图让大家一乐:“群众的掌声可比什么都宝贵。”这些年来,吴平忠相继创作了《渔家姑娘》、《春芳》、《大伯从台湾回来了》等多部中篇小说。不管能否发表,他从不计较,只要有人爱读,他就开心。

1

吴平忠从小就显现出一定的语言天赋,数学不及格,语文却总是高分。平日里喜欢看书,编顺口溜,这引起了汇龙公社2大队老先生袁念清的关注。袁老十分喜爱这个出口成“溜”的孩子,赠送给他一本线装本的《聊斋志异》,还介绍他进入刚兴办的农业中学再继学业。

农中3年,为吴平忠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农中对于吴平忠来说,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可以借到各种各样的书。按当时农中的办学模式,学生半天学习、半天劳作。能说会道的吴平忠肚中有“墨”,总在劳作间隙给同学们讲从各种书上看来的故事。当时,9大队有一户姓林的富有人家,他们前去务农时,林家夫妇特别喜欢听吴平忠讲山海经。同学后来发现林家藏有一大箱子的书,就把这则喜讯告诉了吴平忠。倚仗经常给林家说故事这点交情,吴平忠总能顺利地借到书。那时,他读完了《十美图》、《隋唐演义》、《封神榜》等小说,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很快就被吴平忠编排到他的山海经里去,听众越来越多,越听越过瘾。吴平忠的口才也越练越好,要讲个啥段子的顺口就来。

在大跃进时期,吴平忠的长处派上了“大用场”。还在读书的吴平忠被推选出来编段子搞宣传。他情况熟悉,语言丰富,脑子一转就形象地说出段“浮夸风”:“一只蕃芋一船运,生产指标不到顶……”这些话语现在看似可笑,在当时却有着极高的传诵度,也是在那个历史环境下的一种“特产”。

从农中毕业后,吴平忠进入窑厂工作,并被选为厂里的毛选辅导员、文艺队队长。这让他有了学习与创作的良好平台,经常参与县文化馆组织的创作活动,还参加了南京《雨花》杂志的创作培训,从此与文学创作结缘。辗转于企业和商业的工作经历不断丰厚着他的积累,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他的才华得到了一名上海插队女知青的倾慕,两人相爱结婚。吴平忠根据妻子身边朋友的故事,激情创作了一部知青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还我青春》。他兴冲冲地拿着这部手稿到上海电影制片厂自荐,得到了需要修改的回复。但此后不久,迫于生计,吴平忠下海经商,做生意的压力和繁忙的业务让他不得不放下手头的文字。这一搁就是20多年。其间,看书就是他聊以自慰的最好方式。

2

2008年,年逾花甲的吴平忠将打理多年的生意转交给了儿子。放下生意拾起笔,吴平忠开心地想:终于能放开手脚驰骋于喜爱的创作天地了。

那时,村里要筹备一台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晚会,村支书正愁没个像样的文艺人才,就想到了曾经很有一手的老吴。吴平忠欣然领命,即兴献上一则诗朗诵,虽然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充满激情的文字博得全场喝彩,让整台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这“一炮走红”后,吴平忠很快融入了蓬勃发展的群艺文化活动中。当时,群众文艺演出形式还比较单一,除了歌舞很少有小品曲艺类节目,老吴擅长的快板小品创作于是特受欢迎,他很快成为周边小区炙手可热的特邀曲艺创作表演者。

老吴的作品取材于基层,乡土气息浓,各种道理就在亲切易懂的方言表演中通俗呈现。“豆腐店老板么大块头,腰里围着个系腰头,手里拿着把铲刀头……”这些形象生动、幽默诙谐、朗朗上口的民间快板段,常常引来台下笑声不断,高潮迭起。2009年,受电视里一个曲艺节目的启发,老吴在宣传交通规则的一则快板里押上“头”字音,“一个李老头,长着么大块头,家里砌房子搀高头,心里急悠悠……”用沙地话说唱起来,通俗而不恶俗,别有一番韵味。老吴认为,农村中有很多富有特色的俚语,虽然有的比较粗俗,但改编一下,就是能登上大台面的好东西。这则“李老头”的快板说词,就是一个很好的“陈酒装新瓶”例子。此后,老吴创作了好几个以“头”押韵的快板,屡试不爽,观众连连叫好。

除了简单的快板,老吴还根据宣传的需求创作了一些小品剧,像《拆迁》、《办证》等等。这些小品剧紧扣生活,在诙谐中针砭时弊,就连小品中的人物取名都值得细品。《拆迁》中房屋测算员叫“林步清”;《办证》中医生叫“包德豪”,假办事员名“赵宝”。这几个人物出场,一亮名字,便会引来一片会意的笑声。正是这种生活中的智慧,让吴平忠的作品充满了趣味。大俗即大雅。老吴现在也能自己挑“演员”了,“只有作者最知道谁能更好地表现作品嘛。”老吴说,更多时候,他也喜欢亲自上阵,演些适合自己的小角色。

3

在文艺创作的同时,一些在年轻时思考过的文学题材,老吴现在终于有时间慢慢构思和写作了,《大伯从台湾回来了》、《春芳》以及《还我青春》和《青春之路》等中篇小说渐渐成形。晚上伏在台灯下写作,有时停不下笔来,连夜创作,老吴往往会遭遇老伴的嗔怪。但老吴并未受多大影响,他沉迷于自己的文字世界,自得其乐。

丰富的生活阅历就是老吴晚年创作的源泉。小说《春芳》讲述的是一个在外从事服装行业的妇女自强不息的故事,这是吴平忠以他做服装生意时,厂里的一位女员工为原型创作的。《渔家姑娘》则是吴平忠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吕四姑娘勤劳、能干优良品质的切身体会而写下的。

在老吴用以写作的书桌旁,有一个书柜,里面摆放着很多《故事会》、《群众文艺》等期刊。老吴说,他喜爱看这种通俗文学,这有益于他的创作。他也必看新闻,倾听来自“上层”的声音。老吴心中自有一份把握题材正确导向的责任。创作小品《拆迁》时,他就查阅和请教了很多关于拆迁的政策法规,还拿去相关部门审稿。

一本本装订齐整的手稿倾注了老吴这些年对于创作的热情,记载了他为此付出的心血。“我现在也有好几个‘粉丝’嘞。”吴平忠一脸骄傲,他完成的小说打印稿在村里可是抢手货。报亭里的那个老伙计隔些日就会来问:“老吴,有新小说吗?记得先给我看啊。”吴平忠因此在周边也是一名响当当的“作家”。

这些天,老吴把他的作品整理好了,准备自己出一本集子用以赠阅喜欢他作品的乡亲邻里。“不为扬名,不求收入,就是兴趣而为。以后老了写不动了,看着也高兴。”老吴乐呵呵地说。         

图为 吴平忠在潜心创作。 

本报记者   陆玲琳  刘吟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