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全市庆“三八”表彰大会上,一大批爱岗敬业、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杰出女性闪耀在大红光荣榜上。她们在家为人妻为人母,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在工作岗位,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女性特有的温和、细腻与坚韧,撑起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半边天”——
世界有你多绚丽
愿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吕四港镇菜园村妇代会主任 陶素华
职业感言:
别看我们是女同志,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只要能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安定、富裕,我们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如今说起菜园村,没有人能够想象,这个风光明媚的“世外桃源”,在以前竟是个村容破败、村民纷争的穷旮旯。说起引领全村脱贫致富的“火车头”,村民们都伸出大拇指:“我们村里有一支顶起半边天的娘子军!”原来,她们就是吕四港镇菜园村妇代会。作为这支娘子军的领军人物,陶素华更是得到了菜园村许多村民的交口称赞。
菜园村因为种蔬菜而得名,村民们的活动范围多为农田和家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途径也比较少。由于种植观念的落后,农妇们常常滥用农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妇代会联系上了农艺专家,并根据村里的种植实际向妇女们传授栽培技术。陶素华带着她的娘子军们,组织大家参与专题培训,大到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小到各项农活的技术培训。陶素华说:“就在这样不断的组织培训中,她们获取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当然,让人最高兴的是,妇女们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原先那些目不识丁、低头走路的妇女都成了培训课上提问积极、发言踊跃的学员。”
为了丰富妇女们的业余生活,陶素华还组建了一支巾帼文艺队,文艺队自编自演,创作灵感均来自于农村生活,在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广受欢迎。同时,村里还自发组建了由她带头的巾帼志愿者队伍,村里有哪户遇上困难了,哪家闹矛盾了,哪项工作需要人手了,志愿者便主动前来当帮手。
60多岁的沈庙云告诉记者:“我这一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年纪大了,身子骨也不那么硬朗了,儿女也不能常常陪在身边,以后动不了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陶素华了解情况以后,努力为她向村里争取生活定补金。现在,沈庙云每个月都能从村里领取130元。老人心里当然开心,逢人就咧嘴笑着告诉:“我可是拿村里‘工资’的人了。”和沈庙云一样,菜园村目前共有265名 60岁以上没有生活保障的女性,每月享有村发放的生活定补金,还给免费办理新型合作医疗。享受特别补助的还有被高校录取的女大学生,她们都能从村里领取一份特别的教育奖学金。
我爱这白衣天使名字
市肝研所护理部总护士长 王裕珍
职业感言:
护士要有博大的胸怀,即使受了委屈也依然要微笑。这微笑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疼痛,还承载了千万个家庭健康平安的希望。
忙,非常忙。这是市肝研所护理部总护士长王裕珍给记者的第一印象。3月4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市肝研所时,王裕珍刚从病房巡视完。她歉意地微微一笑,“待会儿还要到护士站了解一下情况,刚刚一名病人投诉有位护士扎针特别疼,每次都要扎好几针。”
两年前,王裕珍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入院抢救,而此刻她正参与病区内一个重症病人的抢救。该先顾哪一头呢?同事们都催她快去看父亲,忧心如焚的王裕珍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了留下。她知道:父亲有同事们抢救,有姐弟们照顾,没什么不放心的。而眼前的患者生死难料,吉凶未卜,她作为抢救小组的一员,怎能因为自己的父亲而置患者于不顾?抢救终于结束了,病人脱离了危险,王裕珍来不及舒一口气,拔腿直奔父亲的病房。当看到病床上白发苍苍的老父亲,泪水不由得滑过王裕珍的脸庞。此后的几天,她以赎罪的心态没日没夜的守在父亲身边,可等父亲稍稍清醒,她又马上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她知道:病房里有更多像父亲一样的病人等着自己的照顾。
2009年初秋的一个雨夜,劳累了一天的王裕珍已上床休息。突然急促的电话铃响起,原来是一个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向她求助,希望她能上门输液。那是一个肝硬化的病人,由于长年患病,反复住院,经济十分拮据,如今家中已经一贫如洗,实在没有住院治疗的能力了。可今夜病人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后果将很难预料。王裕珍知道,按医院规定,私自上门为病人输液是违反医院操作规程的。但为了救人就顾不得那么多了,走!她叫上内科护士长,冒着寒风细雨,打车前往患者家中,输液、注药、交代有关事项,一直陪护到凌晨3点。连续几天,她们俩一下班就赶去为病人输液。 病情终于有所缓解,患者瘦削的脸上滚过感激的泪水。他拿出借来的一百元钱,作为路费和酬谢,可被王裕珍她们婉言谢绝了。
让青春在农村闪光
汇龙镇东郊村党总支副书记 朱静
职业感言:
他们说我傻,但我认为,如果我所学到的东西没有为老百姓服务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傻瓜。
3月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这个刚刚被表彰为市优秀女大学生村(社区)干部的朱静,正在挨家挨户给村民发放材料,说着一口不是很流利的启东话,给他们讲解新农保的有关政策。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个姑娘不简单,新的政策一下来,她就满村跑,不厌其烦地向我们农民灌输精神呢。”
来启东快三年了,村民们早已经把这个亲切、干练的扬州姑娘当成了自己的亲闺女。2008年10月,这个怀揣梦想的女孩,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机会,只身一人来到了启东,担任东郊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很多人都不理解她,说她是一个“傻子”,甚至她连自己家人的支持都得不到。然而,朱静并不是一个容易服输的女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芝麻官’的职位上干出点名堂!”
到村任职后,她以最短的时间听懂了大部分的启海方言。随后,她又主动请缨,要求负责最复杂、最繁琐,但却与村民接触最多的民政工作。“只有下基层,与村民融为一体,才能第一时间了解民情。”她总是这样说。为了解决部分村民长期入保难的问题,朱静主动上门与他们沟通,为他们填写申请表格。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生,她充分利用自身特长当好一名普法宣传员,认真组织每个季度的集中学法活动。为了使村民增收,她认真地做了市场调研,为村民们引进了有专门的种子提供方和产品收购方的玉米新品种——紫糯玉米,使村民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工作之余,她还是一个积极的文艺骨干。每年夏天,她都会排练小品到各村巡回表演,成了村民心中名副其实的大“明星”。她一手组建的村健身队,先后参加了市里的体育健身节、老年健身节开幕式等系列大型活动,被评为启东市文体活动先进集体。
用心浇灌艺术新苗
市少年宫电子琴教师 杨柳飞
职业感言:
我热爱着我的教育事业,热爱着我的三尺讲台。孩子们学有所成、快乐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
3月5日上午,市少年宫电子琴教室内,悠扬的琴声从孩子们的手中流淌出来,杨柳飞老师坐在一个孩子旁边,纠正刚弹错的音符。整整一个上午,杨柳飞一直在教孩子们弹琴。课间休息时分,杨老师略感抱歉地接受了采访。
杨柳飞1993年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少年宫从事电子琴教学工作。杨柳飞经历了其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从开始的学员寥寥到如今的生源爆满……黑白琴键之间,倾注了杨柳飞对学生所有的爱与关怀。杨柳飞担任着电子琴初、中、高各个级别六个班的教学工作,每个培训日都会累得疲惫不堪,腰酸背痛,捶几下继续干;嗓子哑了喉咙疼了,喝口水再讲。杨柳飞笑着说,望着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听着一声声真挚的问候,感受着一个个深情的拥抱,她乐在其中。
常年的高负荷工作,让杨柳飞的身体亮起了警灯。前段时间,她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剧烈的疼痛折磨着她。医生开出了卧床休息三个月的病假条。“一想到有那么多孩子在等着我,不能耽误他们,我在床上就躺不住了。当我在家人的搀扶下蹒跚着来到教室上课的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经久的掌声,我就坚信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杨柳飞说。
随着杨柳飞所教的电子琴班的孩子们在各级各类活动中摘金夺银、崭露头角,少年宫电子琴班也逐渐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作为一名教师,杨柳飞说自己是幸福的。但作为一名母亲,她是充满愧疚的。从女儿记事开始,她就没有在双休日陪她逛过一次公园、看过一场电影……今年她过生日时,女儿悄悄地塞给她一封信,上面写道:“妈妈,小时候,我曾经在心里恨过你,以为你不爱我。可是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你是个优秀的教师,你为工作付出了那么多,有那么多的孩子喜欢你,我为有你这样的妈妈而自豪,妈妈我爱你!”这让杨柳飞激动不已,女儿的理解比自己获得的荣誉更重要。
本报记者 蔡樱子 黄诗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