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母爱是我们看得见的神灵,她的影响是永恒和普遍的。”“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女性。”这些为人熟知的格言,无不述说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无论是为人女,还是为人妻为人母,女性总是用她们无微不至、不求反哺的付出,奏响了家庭的幸福之音,筑就了社会的和谐之石。在“三·八”节日里,我们记述了身边3位普通的女性。她们的身上,有着女性特有的温柔、宽容和坚韧,折射出了女性的伟大和光辉。
1 好媳妇徐红霞:孝心织就“贴身衫”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今年42岁的徐红霞就以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一份敬老尊老的爱,诠释了这个孝字。
徐红霞是一名普通的税务干部,丈夫常年在广州工作,孩子还在上高中。见媳妇平时一个人在家,既忙工作又要照顾家庭,退休在家的公婆便主动担当起照顾孙子的责任。想着老人们本该安享清福,却还要为自己的小家庭劳累,徐红霞心中充满感激。工作之外,家里有什么事,她总是勤快地抢着做;平日里,逢年过节或换季,她总不忘给老人们添置用品;老人过生日,她再忙也要亲手做几个菜庆祝一下。
那年4月,徐红霞所在单位组织员工到海南集体公休。正当她兴奋地做着出发前准备时,婆婆突然发病住进了医院。医生诊断为脑梗塞,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远在广州的丈夫和小叔一时赶不回来,徐红霞便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外出的机会,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挑起了侍候婆婆的重任。由于婆婆是脑部大面积梗塞,一度陷入昏迷状态,徐红霞就把医院当成了家,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婆婆洗脸擦身;中午,匆匆买菜赶回家做好饭,又赶到医院给婆婆喂饭;晚上下班后又赶到婆婆病榻前,为老人翻身、洗澡,端屎倒尿。整整一个月,她每晚都踡缩在病房里那张小小陪客床上过夜,医生、护士和病友们都把她当成了老人的亲生女儿。婆婆出院了,徐红霞却落下了一到阴雨天气就骨骼酸痛的毛病。
为方便照顾出院后的婆婆,徐红霞让公婆搬到自己家里休养。时值三伏天,担心老人天热睡不好,她赶紧为老人的房间安装上空调。每晚还坚持为婆婆洗澡、按摩,使老人保持血脉通畅,天天干干净净,心情愉悦。婆婆的病情虽然有所控制,但留下了后遗症,经常喜怒无常,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动辄发脾气。家里请了保姆,可婆婆总是不称心,趁媳妇上班时把保姆辞退了,徐红霞就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每遇婆婆发脾气,她总是好言相劝,从不跟老人顶嘴。等婆婆心情好时,她就相机劝导,让婆婆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助身体健康。在徐红霞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病情一天天好转起来。
前年秋天,小儿子思念父母心切,要老人到广州去居住一段时间。于是徐红霞为老人买好了机票,可是出发前几天,婆婆由于害怕乘飞机,睡不着觉,血压又升高了。徐红霞赶紧退了飞机票,带婆婆到医院检查身体。等婆婆恢复正常后,又重新买了火车软卧票,并亲自将老两口送到广州。虽然生活轻松了些,但徐红霞总觉得心中有些落寞,不时会打个长途电话去问候。年底,电话那端传来婆婆哽咽的声音:“孩子 ,我们好想你啊!”一股浓浓的温情充盈在徐红霞的心头,她知道,这就是她这辈子无法割舍的亲情。
图为 徐红霞帮婆婆穿衣。
2 好母亲邢彩萍:挚爱撑起一片天
1986年是邢彩萍人生的新起点。这一年,高考落榜的农村姑娘邢彩萍通过了合同制干部考试来到乡财政所上班,并与比她早一年考入乡税务所的高中同学张卫忠重逢。两个年轻人相爱了,第二年结婚,夫唱妇随,生活甜蜜。3年后,女儿的出生让她感受初为人母的喜悦。在女儿5岁时,邢彩萍又有了儿子,儿女绕膝,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丈夫是个特别爱上进的人,这些年工作十分繁重,照顾姐弟俩的重任主要由邢彩萍一人承担。姐弟俩幼时也常有伤风咳嗽,但抚养的快乐总是多于担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女儿13岁那年,娇嫩的生命迎来了人生第一次严寒,竟然患上了难以治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俗称红斑狼疮。这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疑难杂症,严重的将危及生命。正上初一的女儿不得不休学一年。
经历撕心裂肺的阵痛后,邢彩萍带着女儿走上了漫漫求医路。遍访名医之余,她自学病理病因和治疗护理,俨然成了半个良医,伴随女儿度过了急性活动期。一年后,好强的女儿重返校园,邢彩萍不敢有一丝松懈。孩子的免疫力差,在接受长期治疗的同时需要饮食调养。邢彩萍每天4点半起床做好早餐,准备午餐,送孩子到校后赶到单位上班。晚上睡觉总呈半睡眠状态,听到响动就起床为孩子盖被以防感冒。
在邢彩萍的悉心照料下,女儿的病情基本稳定。然而,还未容她喘上口气,上初一的儿子又患上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稍一动就呼吸困难,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也大汗淋漓,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这时丈夫已调任市地税局稽查局副局长,儿子得病时他正在山东审理一起案件,而邢彩萍已习惯了一个人承受。
求医问药是一笔巨大开支。为节省药费,她成了医药公司的常客,批发回小编织袋的中药,自己买杆小秤,对着药方配药,还手把手教会了女儿煎药。这个被家人戏称为“药剂师”的母亲,就这样持之以恒、无微不至地陪着女儿考上了大学,协助儿子赶走了病魔。而在照顾儿女的同时,她在工作上也不甘落后,和小青年同场竞技,以全市第三的成绩考进了市财政局监督稽查大队。
在照顾好孩子饮食起居的同时,邢彩萍格外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思维活跃的儿子上小学时就曾获得全国科技作文三等奖,写的小诗甚至令语文老师称奇。机灵顽皮的他趁母亲不注意偷着改动了电脑密码,半夜起床上网打游戏。被母亲发现制止后,儿子又把“战场”转移到了网吧。邢彩萍就骑着电动车一家接一家地在网吧寻找,跑得电瓶没电了就推着车走,直到找到为止。明智的母亲没有暴跳如雷、大声呵斥,但她脸上的疲惫、眼中的焦虑却令儿子内疚地低下了头。
相对于调皮的儿子,女儿让邢彩萍省心不少。即使身体不好,女儿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虽因学习紧张疾病复发再度休学一年,但最终仍考上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邢彩萍定期将配好的一包包中药邮寄到成都,经常和女儿通电话聊天。为病所累的女儿也曾怨天尤人,邢彩萍便总是春雨润物般地进行开导,让女儿豁然开朗。女儿自信地参与了班干部的竞岗,坚定了学好专业、为像自己一样患上疑难杂症的人们带去健康的信心,第一学期便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奖学金。
尽管生活在46岁的邢彩萍曾经清秀的面庞上刻下了沧桑,但如今儿女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美满让她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这就是上天对这份伟大的母爱最好的回报。
3 好大姐陈允菊:允诺延续新希望
这两天,患上了重感冒的陈允菊身体非常虚弱,丈夫在元宵节那天摔坏了腿。看看卧在床上的丈夫,躺在东屋的弟弟,她还是支撑着起床料理。这样的坚持,已是第11个年头了。瘫痪的弟弟就在姐姐的这份支撑下,不断萌生对生活的新的希望。
45年前,惠萍镇海鸿村9组的陈家出生了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婴。作为陈家唯一的儿子,陈建辉的出世给这个普通的农家带来了欢乐。谁料,正当陈建辉蹒跚学步时,突如其来的一场细菌性痢疾改变了他的人生。8个月大时,陈建辉的头就再也无法扶正,医生说细菌已侵害到了他的筋络,孩子肯定残废了。尽管家人四处求医问药,但陈建辉从此再也不能站立。因为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从此,照顾瘫痪儿子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肩上。随着两个姐姐的逐渐长大,她们也懂事地帮着母亲一起照顾自己的弟弟。
2001年8月的一天,母亲突然中风,住进了医院。在抢救期间,母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瘫痪的儿子。临死前,她不能说话,手指比划着告诉两个女儿:我不行了,建辉我放心不下……陈允菊流着泪答应母亲:我们会照顾好弟弟。
送走了母亲,陈允菊姐妹为弟弟擦干了眼泪,并把照顾弟弟的担子接了下来。爱与亲情在一家两代人之间传承。考虑到妹妹在城里上班,家住农村的陈允菊主动揽下了侍侯瘫痪弟弟的日常生活。宽厚善良的丈夫立即接纳了这个终日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小舅子。
因为严重瘫痪,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陈建辉的日常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因此,陈允菊每天都得早早起床,给弟弟喂饭、擦身、端屎端尿、洗衣晒被。那时,还照顾着上学的儿子,陈允菊整日忙得像陀螺一样,原先是乡村幼儿教师的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教学岗位。目前一家人的生计就靠丈夫做木工和她在家种5亩责任田维持。每回下地干活,陈允菊中途总要回去几次,给陈建辉喂些饼干和水,帮助他及时大、小便。夏天蚊虫多,弟弟就是蚊子叮上脸也不能拍,所以陈允菊总是早些从田地回家,把蚊帐挂起来。为此,再热的正午,她也要赶到田里忙活。
为让弟弟排遣寂寞,前年年底,陈允菊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买了台彩电。虽然弟弟从不在姐姐面前提及要吃什么,可姐姐知道弟弟从小喜欢吃肉,就总是隔三岔五地给他买,尽量满足弟弟的需求。
有着姐姐的悉心照顾,陈建辉心里很满足,但他总觉得自己是个累赘,让姐姐牺牲很多,而他根本无力回报。前年冬天的一次重感冒,让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他坚持不看医生,拒绝吃饭,想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看着弟弟日渐消瘦的脸庞和痛苦的表情,陈允菊很是伤心。她焦虑地四处请医生,给弟弟治疗。弟弟一直要喝茶,陈允菊就拿了被子住过来35天。一看他疼痛,就帮他揉搓,用热水袋焐;一听到声响就起床,帮他及时揩干净身上的污物。面对姐姐的坚持和眼泪,陈建辉最终接受了治疗,也开始进食。
弹指间,陈允菊侍候弟弟已有10年多,终年的劳累让她比同龄的女人苍老许多,但陈允菊无怨无悔,她用自己的坚守,续写着这段浓浓的骨肉亲情,支撑着弟弟的生命之路。邻居们都连连夸她,说建辉有这么好的姐姐让他生活得很开心,照顾得很舒服,她这种人世界上少有。
本报记者 陆玲琳 通讯员 朱黄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