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冲 ,你放心,就算我再苦,我都会伺候好你的爹娘。……”1994年,家住王鲍镇塌水桥村的武彤在前夫黄锦冲的病床前哽咽道。为了这句“承诺”,18年来,无论境况如何,她始终没有丢下前夫的母亲,而是像亲闺女一样陪侍着同样苦命的婆婆。
1
武彤是山东人,25岁那年,她在青海打工,经人介绍认识了同在那里打工的启东人黄锦冲 。交往一段时间后,两人便在青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仪式。婚后第二年,儿子的降生给这个家带来了更多的欢声笑语,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1985年,那年儿子才两岁,武彤随丈夫回到了启东生活。丈夫帮别人打打零工,武彤便在附近的玩具厂找了一份工作。武彤常说,她的幸福来得太早,却走得太快。丈夫黄锦冲非常勤快,对自己疼爱有加。考虑到儿媳白天要上班,因此,家里的大小事务都由婆婆在打点,从来没让她操过心。
武彤是山东人,喜欢吃辣。婆婆担心自己烧的菜儿媳吃不惯,便将米饭做好,菜洗干净,让儿媳下班回家后“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三亩责任田婆婆全包了,孩子也是她一手带大的,除了上班挣钱,我在家基本上什么活都不干。”对婆婆和丈夫,武彤内心充满着感激。
也许是上天嫉妒她的幸福。1994年,丈夫黄锦冲突患癌症撒手而去。婆婆和公公如雷轰顶,武彤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丈夫走后,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全由武彤一个人打工维持。此时,她对未来的生活心里一点也没底,看着正在上学的儿子和家中的两位老人,心力交瘁的她好几次都想放弃:“两位老人都已经70多岁,儿子才11岁,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然而想到丈夫去世前的那句话:“有你在,我走到哪儿都放心。”一句临终的托付,让她一次又一次擦干眼泪,挺了下来。她知道自己现在是家里唯一的支柱:“就算再累再苦,我也得把这个家给撑起来。”
2
然而不幸接踵而至。丈夫走后的第二年,武彤的公公不幸也罹患肝癌。清楚家里经济困难,公公死活也不愿去医院治疗。善良的武彤不忍心看着患病的公公憋在家里痛苦等死,流着泪苦口婆心地劝公公,一定要去医院治病,不然就是对不起她这个媳妇。武彤东挪西借凑了钱硬是把公公送进了医院。为了不让年迈的婆婆劳累,她自己到医院去陪护,端屎端尿,悉心照顾公公。几个月后,由于治疗无效,武彤的公公还是走了。临终前,武彤的公公满脸泪水地对武彤说:“我们家对不起你,你为这个家付出太多……”
“我唯一的儿子走了,现在老头子也不管我了。老头子啊,你怎么不带我一起去 ……”在遭遇了儿子和丈夫的相继离世后,武彤那可怜的婆婆痛不欲生……看到婆婆这个样子,武彤心如刀绞。“婆婆你以后愿意跟我一起生活吗?”在送走公公的第二天,武彤悄声地问婆婆。老人听后老泪纵横:“儿媳啊,我知道你心肠好,我是怕以后连累你。”“婆婆只要你不嫌苦,我吃什么,你吃什么,绝对不会丢下你不管的”。 说完,婆媳俩抱头痛哭……
公公走后,武彤的婆婆开始郁悒起来。武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不管白天玩具厂的活有多累,自己的身体多疲惫,武彤都要陪婆婆唠唠家常。在武彤的精心照顾下,婆婆的情绪逐渐好转。武彤每天都先按婆婆的习惯给婆婆做饭,然后才给自己和孩子做。平常,她帮婆婆剪甲、梳头、擦身、洗衣服……
3
当年,有不少人劝武彤改嫁,可倔强的她一直不松口。婆婆看到瘦弱的儿媳,每天起早贪黑苦苦打工,她不忍心让年轻的儿媳就这么过一生。“儿媳,改嫁吧,你还这么年轻,不要为我一个人拖累了自己,我不会埋怨你的。”婆婆的一席话让武彤泪如雨下:“妈,就算我改嫁,我也会伺候你一辈子。”
邻里朋友都来给她牵线搭桥,当男方听说武彤还要养第一任丈夫的母亲,都打了退堂鼓。要说抚养小孩是合情合理,怎么还要养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很多求婚者望而却步。婆婆也曾多次劝说武彤趁年轻再婚,不要顾及她一个行将入土的老人,但武彤始终没有改变主意。
直到1998年,经人介绍,武彤认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杨飞。杨飞是个老实的中年男子,没结过婚,就住在武彤的隔壁村。“我有个婆婆,如果结婚了我还得照顾她;如果家里住得下,我还把婆婆带着过来。”这是武彤对杨飞唯一的要求。
杨飞拍着胸脯同意了,不久两人便生活在一起。婚后,杨飞将武彤的儿子当成亲儿子看待。因杨飞家中只有两间七芦头的小平房,婆婆也没地方住,两人便商量,等家中盖了大房子,一定要把婆婆接过来。婆婆家就住在隔壁村,武彤三天两头往婆婆家跑。婆婆常叮嘱武彤,以后家里少来来,不然丈夫心里会不痛快。“妈,你放心,他是个好人,以后我和他一定会好好孝顺你。”武彤对婆婆说道。
4
2008年的夏天,黄婆婆不慎摔跤,导致左手骨折,这让武彤内疚不已:要是婆婆和他们住在一起,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想到婆婆摔跤后生活暂时无法自理,武彤便每天早早起来,做好了早饭和午饭,骑着自行车送过去,然后去上班。晚上下班回到家中,赶忙做饭再给婆婆送过去,再帮婆婆洗个澡。就这样,40多天后,婆婆的手终于好了还长肉了,武彤却瘦了整整5斤。婆婆握着武彤的手说,闺女,这辈子我是离不开你了,拖累你了。
为了能早点接婆婆过来一起住,那年武彤与丈夫拿出多年的积蓄,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笔钱,盖了楼房。房子一盖好,武彤与丈夫便把黄婆婆接了过来。“武彤心地善良,她的丈夫杨飞也是个大好人,对武彤的婆婆一点都不嫌弃,当成自己的亲妈看待,有什么好吃好穿的,都会想着黄阿婆。”邻居张大妈提起武彤,翘起了大拇指。
武彤的儿子早已长成了大小伙,和继父的关系十分融洽,下班回家,爷俩还会喝上一口。可是命运再次捉弄了武彤,去年,因操劳过度,武彤的第二任丈夫也因病去世。回想起往事,武彤还是忍不住感伤,也对杨飞充满内疚:“这原本是我的压力和责任,很感谢他和我一起承担。我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他却离开了我。”
正月半的一大早,记者来到武彤家中,她正与黄婆婆一起包馄饨。武彤说,等儿媳下班回家后全家要去上坟。儿媳的好,让87岁的黄婆婆逢人便夸,她总说:“儿媳就是我的闺女,上辈子积了德,才有这么好的儿媳。”儿媳已经成为老人所有的依靠,几乎片刻离不了。曾经有人劝武彤将婆婆送到敬老院,可是武彤却忍不下心:“只要我在一天,就会照顾婆婆到最后。” 本报记者 蔡樱子 通讯员 张士达
图为 武彤与婆婆和儿媳在一起。